学霸跟普通人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他们能考上清华北大?
他们的智商有异于常人吗?
《极简学习法》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了上百位清华北大学霸后发现,除了极少数天才外,大多数人的智商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之所以能考上清华北大,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对的学习方法——极简学习法。
什么是极简学习法?
极简学习法,就在于极简两个字。不管你学什么知识,什么技能,都能简单概括为输入、消化、输出这三步。
为什么这三步有如此万能的效果?
其实不管学习任何新的东西,本质的过程都是“输入,消化,输出”这三步,而且这三步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环。
极简学习法,就是把学习中最核心的三步提炼出来,无论你学什么,都会用到这三步。
大道至简,牛逼的方法往往很简单。
如何运用极简学习法?
第一:输入,输入你要学习的知识。
当我们要想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时,这时候就要先输入。但这里的输入,不是什么都学,而是要精准输入,需要什么,学习什么。
极简学习法,最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倒推思维。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根据目标倒推我们具体的行动,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都围绕着这个目标运行,简单高效。
比如你想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学领域,就要找出心理学领域权威的5-10本书籍,来精读。
怎么找呢?
通过豆瓣读书,微信读书,输入关键词“心理学”就会跳出很多本书了,这时候你就根据评分挑选书。
还可以用豆瓣读书的标签搜索,具体路径是豆瓣读书——所有热门标签——标签直达。
标签的好处是只要某本书的内容和我们的主题相关,即使这本书的书名没有主题关键词,我们也可以搜到它。
这里要强调一下,想要快速了解某个领域,就要先阅读这个领域的经典书籍或者教材。
教材书籍里有很多概念,把这些基本的概念搞懂后,以后再看其他的书本,就容易理解了。
追求精简,不做无用功。真正高效的学习,是通过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投入,达到更好的效果。
极简学习法,要求每个动作,都是能直接导向结果的。
第二,消化,在消化环节,在理解的过程中,要探究本质,不能理解皮毛。
以学习心理学为例,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就是从本质上了解。
如果想彻底消化好知识,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要有钝感力。
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失败是正常的,这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无能,那么放弃的可能性就很大。
相反,你对失败钝感一点,就会持续学习下去。你只会觉得现在我失败了,只是没有找到方法而已,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行了。
成功的人身上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钝感力很强。
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后,说出了那句名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0000种行不通的办法。”
这就是爱迪生的钝感力。
第二点:破除畏难情绪,你就能学懂一切
《极简学习》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了很多学霸后,很多家长就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学霸不偏科。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但凡一科偏科,都考不上。
从表面上看,顶级学霸的共同特点是不偏科,但重要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采访中发现,有的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科科都很好。只不过当他们发现自己某科弱势的时候,就会花时间研究方法,把这科成绩提上来。
他们不会因为这科弱,就少花时间,反而是专门花时间攻克它。
这一点有很多人做不到。
人喜欢做容易的事,一遇到难的事情就会拖延,不想做。
所以当遇到消化不了的知识的时候,要迎难而上,向学霸学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为止。
第三点,72小时之内从能的地方开始做。
《小狗钱钱》这本书中讲到了做事的72个小时法则。书中说:“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内真正开始行动,否则你可能永远不会再做了。”
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也是一样,不要因为难就不开始,而是要将困难的事情,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用学过的知识点解释新的知识点,方便理解。
无论何时,都要让自己从能的地方先开始,做起来再说。
做好这三点,对于消化和吸收新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知识只有被自己吸收内化,才能输出。
第三步就是输出。
曾有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农民,他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顶级名校。记者问他,你的孩子能考上名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吗?
这位父亲坦诚地说:“也没有特别的方法,就是孩子放学后,我让他们每天在学校学的东西讲一遍给我听。”
而且这位父亲还会看孩子的课本,有不懂的地方问孩子,如果孩子也不懂,就会让他回学校问老师。
孩子的成绩之所以好,就是无意中运用了费曼学习法,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教给父亲,父亲会做出反馈,他们不懂的再问老师,这个就是输出。
我们所学新领域的知识也要讲给别人听,可以口述,也可以写成文章,或者拍成视频,这些都是输出的一种方式。
只有不断输出,才能发现自己的盲区,再回来纠正,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学霸的学习方法就是大道至简:输入、消化、吸收。当我们能好好把握这三步,也能快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END-
往期精彩文章:
2024年,15句让你改运的正念口头禅
极简生活:这5个生活小习惯,让你少干家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10句话,助你摆脱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