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4个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问题接触传播、密切接触的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什么时候隔离能解除?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4个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问题接触传播、密切接触的方式)

现在基本隔离期是14天, 但是不要大意,做好防护措施,情况允许可以加长时间,为家人及朋友安全考虑

2020年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转眼已经到了2月底,大家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早日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解除隔离的时间,其中有一条标题最为醒目:钟南山预测各地解除限制时间,其中还对各个省份解除隔离的时间标明了日期。图中写到在3月10号左右,四川、黑龙江、北京、上海、山西、吉林等地会解除隔离,3月25号左右,广东、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解除隔离,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将于4月15号左右解除隔离。

真实的情况是钟南山院士没有作出隔离的预测,从我们身边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各个地区依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隔离措施,很多地区依然没有复工,公共交通也没有完全恢复,具体的恢复时间需要等待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的决定

2、他以前接触过新冠病人,从隔离点出来20多天了,我能和他接触吗?

这个问题是疫情战斗接近尾声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的概念问题,比如说密切接触、一般接触的概念,还涉及到各个地方对接触者管理的方法。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可以先给您讲个案例:

我们在一线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患者是在超市购物因为中长时间逗留接触过收银员,以及短暂接触过引导员,在超时间逗留期间呼吸不畅摘掉过口罩。大概3天后出现症状,经发热门诊诊断以后核酸检测显示成阳性。通过对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后锁定了收银员与引导员,根据二者接触的方式进行风险性评估,并对其进行了28天的隔离。28隔离期两人均为阴性,目前已经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想告诉您一个什么问题呢?

虽然两个人均为阴性,但是严格的执行隔离标准,正确的划分风险是唯一能够扼杀疾病在后期疯狂传播的最佳措施。而且与患者接触是否能被传染需要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逗留的时间、是否出现症状与他人接触的方式综合。判断涉及到对密切接触者以及一般接触者的概念以及隔离时间的管理的范畴。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相信在这里就不用具体的给您做特殊的强调了。

简单的说就是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密闭空间下长时间高浓度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以及尿液和粪便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气溶胶和接触传播。

您说的他是以怎样的方式接触患者?密切接触还是一般接触?

密切接触处理:

患者出现咳嗽、喷嚏、干咳、腹泻、呕吐等可疑性较高的症状无论是否佩戴防护措施,我们均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

3、疫情到底要我们隔离多久为一个安全周期啊?现在出来超级潜伏期了吗?

学我一样,就算饿死也不出门,出门就带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只能这样疫情才能很快过去,我们不做传播者,自我隔离就好了。


所谓安全期是一个预估,谁也说不准。主要根据确疹病例的增减和受感染人数的增减来确定。随着排查力度的不断增强,疑似病患者也不断被隔离,确疹患者加大治愈率,人们不出门,减少接触出门戴口罩等措施的实施,彻底阻断传染源,阻断病毒传染,那么再强大的病毒也会削减其传播力量,另外还有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削减其力量。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病毒存活的时间会不断缩短,传播的势力也会大大削减。相信在本月底就会基本抑制。就象二00三年那次疫情一样,来得突然,去得也匆匆。但我们的防护措施不能减弱,对疫情更不能掉以轻心,宁可过头,不可疏忽。尤其是重灾区武汉和湖北,防控措施只能加强,万不可松懈。

之前新闻上说14天是一个病毒潜伏期,一般大多数在2到7天,最长为14天。所以返程复工或者返程回乡都要求在家隔离14天。但目前其实已经快一个月了,所谓的安全周期其实不能明确来定,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专家也建议了目前仍然需要大家居家不出门是最安全的。今日也出现了特例24天的潜伏期,但毕竟这是特例,在确诊的数万人里仅发现这一例,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希望大家都做好防护,尽量在家居家不出门。

你好,一般十四天为一个潜伏期。虽然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疫情在除了湖北地区的多个省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段时间是复工阶段,一些厂房和公司一个一个申请了复工,这就存在着一定危险。

我的建议是,继续在家呆到二月底。若是疫情得到了本质的控制,国家机关会对这一块逐渐放宽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光明即将到来!


每个病人从被病毒感染到发病出现症状,这是潜伏期,从发病确诊到治疗结束这是发病期,在这整个过程中,病人都具有传染性,从出现第一例病例到最后一个病人治疗结束出院,在整个这段时间里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的隔离时间应该是从出现病例到最后一例结束,而不像我们说的发病高峰周期是十四天。


4、疫情隔离到底是多少天?

我们这边疫情刚开始都是隔离15天,在这15天内没问题就是可以了。一般最少也要14天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6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这已经是自疫情防控以来,发布的第九版了,与第八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相比,第九版防控方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因时因势对风险人员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疫情监测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图片引自网络)

隔离措施作为我国防疫的重要环节,因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自由这一基本权力,被广泛关注。本文拟对疫情期隔离这一防控措施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隔离政策存在对人身自由的不同程度的限制,具有法律属性。通常做法是将具有一定危险传播性的人员限制于特定的场所内,限制其活动及一定的人身自由,以阻断危险的传播,达到保护公共利益安全及其他的隔离目的。在新冠疫情中,隔离表现为,为了公共卫生安全,为制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对特定人群进行隔离,以达到预防、救治和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其次,隔离政策作为防控措施的重要环节,需要相应的立法作出支持。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以及第41条第1款:“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规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传染病涉及的有关人员采取必要隔离措施。


再次,隔离的方式,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有两种,分别为: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无论何种隔离方式,依据《行政强制法》规定:“为控制危险扩大,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的,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故其本质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虽然《传染病防治法》给予了其对于病人实施隔离的权能,但对于非疑似或非密切接触者,医疗机构本身不具备行政职权,因此行使权能更多的是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职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同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在必要时可以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可知,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等多个主体都可以采取隔离防控措施。多个部门均具有相应职权,需要进一步厘清多个有权主体之间的职权分配,明确到底由哪一部门或者机构作为隔离措施的实际执行主体,避免实践中的冲突与矛盾产生,需要建立隔离对象与采取隔离措施的行政机关之间沟通、投诉、监督渠道,确保在隔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上报,妥善解决。


最后,笔者认为可以本着“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原则,以最小代价选择更合适的“隔离”措施,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规制。实体规制方面,建立危险性的实施标准;程序方面,围绕隔离的决定,实施、救济、保障以及当事人的权利等方面进行规制,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


新冠疫情的重击下,我国高效率、强有力、有组织地防控和应对措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让每一位公民都切实体会到了安全感、获得感。在隔离措施的具体实施方面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强,如确定隔离对象的范围、实施强制隔离的执法主体、隔离程序的设定和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衔接、相对人的权益保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明确、细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议隔离时间缩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辽宁气温异常偏高的问题(关于辽宁气温异常偏高的4个问题)
下一篇:2023-01-16全网热点事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