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霖个人资料
李承霖(1808-1891) 清代文人。字雨人,号果亭。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状元,尝任广西学政,严斥舞弊之风,后教授惇亲王奕誴读书。咸丰元年(1851)丁母忧归里。六年(1856)父丧,遂不复出。光绪年间曾上书沈葆祯、刘坤一等,阻止有人在江宁、镇江府间的青龙山一带开矿。光绪十年(1884)七十七岁重游泮水,并自辑其诗文、制艺为《劫余仅存》。八十四岁卒。
李承霖道光朱笔点承霖
李承霖于道光十九年(1839)秋的乡试中,举经魁(中举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统称举经魁),翌年春的庚子恩科(该科为庆贺道光帝六旬寿辰特设的),李承霖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恩科进士第一人,被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
李承霖镇江故里的文史资料说,李承霖的际遇很特殊,30多岁时还是童生,这一年侥幸进了学为秀才,又遇朝廷庆典设恩科而先赴南京乡试(若非恩科,应于第二年才能进行乡试),中举后接着赴京会试,连捷后经殿试又点了状元。从中秀才到点状元计八个月的时间,所以在李承霖友人的贺诗中有"读书三十年,发达八个月"之句。
李承霖在当时参加进士会考的考官是内阁大学士潘世恩、礼部尚书龚守正、户部尚书龙文及户部侍郎王玮庆四人。考试的题目是"如琢如磨至修也","盖均无贫"二句,"用下敬上"四句。赋得"慎修思永"得"谟"字。
李承霖教皇子点洪天王
据后来流失台湾的李德仁的叔叔保存的资料记载,李承霖一举夺魁,授翰林院编修,专门负责编辑各地奏章呈交皇帝,并施教两个皇太子。在李承霖走红期间,儿子们也曾出了两个探花,只是不够显赫,流落姜堰的第九个儿子李梓恭曾任北京故宫电灯厂厂长。
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承霖一举夺魁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而后,提督广西学政。当时的官场腐败,考场十分混乱。李承霖发现找人替考已成风,当时称为"枪替",他亲临监考,为了选择真才而整饬考场秩序,力纠作弊之风。他工作非常认真,经过幕僚看过认为不可取的卷子,还要拿来细细复阅。他说:"我不是不怕麻烦,只是以为多取一个假冒的即少取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那样,我于心何安?"他由于过度疲劳,结果患上慢性目疾。遇到考秀才屡试不中的洪秀全,李承霖秉公圈点他中秀才,以致后来洪秀全当了农民造反的头,仍不忘当年恩师的知遇之恩,甚至执意劝解恩师到南京帮他打天下。李承霖的父母为此甚为着急,认为荼毒生灵,于是规劝他向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一并照顾年老双亲,皇帝准奏并派他到江苏当了盐督使,李承霖一家从此落脚苏北。
道光二十六年,李承霖提督学政任满回京后,道光帝命他代为诸皇子抄录开国方略,入值上书房,教醇亲王读书,并对他说:"你常患目疾,书可以慢慢地抄,教醇亲王当以性情气习为重,读书是次要的。"
洪秀全赠"枣梨"
咸丰初年,李承霖因母亲亡故而回家乡丹徒守孝。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镇江时,李承霖侍父避乱黄墟。第二年他居住的地方半夜失火,他背着父亲冒烟逃出险境。咸丰四年(1854),李承霖母丧服满后,应复职。咸丰皇帝想起他时便问翁同騄,李是否服满,为何不来销假?翁便写信催李承霖入京。李承霖以父患风痹不能远离为由相辞。
李承霖晚年双目失明,对家人特别是对后代严格要求,不准穿绫罗绸缎的衣服。有时候听见儿孙的声音便喊过来在身上摸一摸。最后,李承霖老死于家中。他著有古文诗词多篇,因兵燹大多散失,仅余数十篇,编为《劫余仅存》。
一般人中了状元,或宦途显赫,或文章盖世,唯独李承霖除道光二十三年(1843)做了一任广西学政外,即回京在上书房任侍讲学士,当醇亲王(光绪生父)的师傅,旋即借母丧回籍。从咸丰三年(1853)起即隐居泰州达30余年,默默无闻,故生平事迹不为人所知。
李承霖的后裔曾经听过家里的老人讲,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怕连累老师,命人送了一袋梨和一袋枣到镇江老师家,"枣梨"是"早离"的谐音,状元公理解这个意思是叫他早早离开故居。因而李承霖由原籍丹徒(镇江)迁居泰州,以后一直在泰州生活了30年。泰州曾保存一套始自元代的家谱,在"文革"中丢失。笔者手头现存的《李承霖家谱》《李寿慈家谱》是后来人补修的,上面都这样记载着:李承霖,丹徒籍,居泰州。在写到他儿子慎传时,举人,居泰州。李承霖在泰州时,还为泰州商氏家谱作序。这期间,也常到溱潼镇收租粮。原泰州大林桥附近的夏家花园就是皇帝赐予他的状元府第。
太平军进攻江苏时,军中即传言:"天王的老师在泰州,我们不能打泰州。"故泰州未遭兵燹。编辑的《镇江文史》还传说洪秀全曾召请李承霖去过天京。家族中也流传过类似的一些轶事,但都得不到佐证。李承霖对于和太平天国的关系,一直讳莫如深,即使对他的两个儿子(慎传、慎儒)以及后来对侄孙李寿铨,一直"三缄其口",也从未透露过丝毫信息。究竟真相如何?无记载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