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是什么意思(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唐代: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宋代: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翰林院是什么?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翰林院是什么?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翰林院是什么意思(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1. 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2.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4. 翰林院的由来?

一、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

1,皇帝的秘书、档案(史书)管理编写,外加负责人事考试的一些事宜。古代研究读书的,相当于教育部和教育研究中

2,科举中出类拔萃的文人集中起来,给他们点事情做,让迟免得惹事端。同时也是一个基地。

先给你说说翰林院的由来,你就自然明白啦!具体如下:   1、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的文化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历慎喊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2、发展

  唐代: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

  宋代: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

  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孝颤古翰林院,官制与金代相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明朝: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清朝: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肢野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二、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 ,以备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 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 。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搭肆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乱携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哗枝伏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 系 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响 。后晋天 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 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

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三、翰林院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卖如胡,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中拦宗李隆基后橡拦来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时代改从进士中选拔。

四、翰林院的由来?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为什么叫翰林院呢?

解析:

“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唐会要》卷57“翰林”)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指凯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乱模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唯陪唤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明代翰林院官员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作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据《明史·职官志二》载:“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因此,这些官名均已废除。事实上连这些官的职务也废除了,有时不过作为装点门面而已。

内阁大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正一品。1659年,清 *** 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大学士。满人与 *** 各两名。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事实上,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可说是清朝的实际宰相。相权废止后,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每天要处理大量政事,为保证君权不至于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明成祖朱棣又准许阁臣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一切朝政皆归其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一代的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内阁则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但首辅的地位经常受到专权宦官的挑战。首辅毕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阁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从二品。1659年,清 *** 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在数量上,内阁学士中,满人六人,而 *** 则四名。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礼仪·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唐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庠、序以及大学、小学,均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场所,相当汉以后的太学,西晋以后的国子学。可见,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魏晋以后,学士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如南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东宫学士,专陪皇帝吟诗作赋,写了大量绮艳靡丽的宫体诗。当时学士无定员,无品序,无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宠信,有的则地位低下,甚至备受欺凌。尽管他们的地位、职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学士必须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

唐朝设置了学士院,奉旨起草诏命,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与朝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玄宗、德宗时设翰林院、学士院。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常以博学多才、有极高文学造诣的学者充任。著名浪漫派诗人李白就曾作过翰林学士。唐以后,除翰林院设学士外,还以殿、阁、馆之名命名学士,其中观文殿学士最为荣贵,须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唐以后还置大学士,为殿、阁、馆学士之首。到了清朝,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官拜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这些大学士参赞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为此在公私礼节上人们都不直称其名,而以“中堂”尊称。无论学士还是大学士,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翰林院是什么?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翰林院是什么?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翰林院是什么? 翰林院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节度使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上一篇:郑源结婚了吗?郑源结婚了吗妻子是谁?郑源的婚姻状况揭秘(郑源结婚了吗妻子是谁)(郑源是否已经结婚,他是否已经结婚,他的妻子是谁)
下一篇:安徽休宁:三代“乡村邮递员” 为百姓义务送信56载(汪锡熊:祖孙三代义务送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