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品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政府解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德国政府解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莫德尔的这道命令发布在1945年4月17日,当时他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被盟军牢牢包围在鲁尔工业区。他在命令中宣布就地解散B集团军群,年纪较大或较小的士兵可以自行回家,允许被包围的部队投降,其余部队可以自行选择继续战斗还是突围或者是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承担。
1945年2月8日,在5个小时火力准备之后(美军投弹2000吨和1000余门火炮炮击5小时),美军开始向鲁尔工业区发起进攻。2周后,美军渡过鲁尔河。
3月初,美军夺去了雷马根大桥,随后开始实施合围计划。由于没有制空权无法准确获取信息,莫德尔误以为美军会向北推进直扑鲁尔工业区,没有想到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不是平推战线,而是将B集团军群和H集团军群的第1伞兵集团军共25万人合围在鲁尔工业区。
3月23日和24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在强大空军掩护下渡过莱茵河,很快占领了莱茵河右岸几个登陆场。而莫德尔没有足够预备队以及空军掩护,只能坐视盟军不断扩大登陆场。
3月30日夜,莫德尔率部在美军第3装甲师战线打开1个13公里缺口,准备突围,然而很快被美军后续部队所封堵。4月1日,莫德尔组织的最后一次突围努力泡汤。中午,美军第1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在普施塔特会合,完全封闭了包围圈。
当时,鲁尔口袋长约110公里,宽约90公里,而德军统帅部命令是就地坚守,不准突围。由于盟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所以不断空袭德军。莫德尔的指挥部不得不从一个村庄转移到另一个村庄,被包围的德军由于弹药和物品供应不足,无心恋战,士气低迷。
之后盟军2次劝降,不过莫德尔没有接受,他担心盟军会把他交给俄国人。而希特勒在此时还下令要求B集团军群想办法突围来保卫柏林,真是无语。最后莫德尔签署自拿到命令,自己在森林中自杀。
真正的有荣誉感的军人是根本不可能考虑投降的,就地解散不过是将领在必败之局下决意殉道又不想多造杀孽的指导思想下,默许下属用包括妥协,谈判甚至投降在内的手段自谋出路罢了。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德军所面临的处境出发,一方面莫德尔已到山穷水尽走途无路的地步,下达就地解散的命令出于无奈。如其被盟军围歼,还不如就地解散还能挽救一些德军的生命;另一方面,除了投降别无他路,可他又怕落入苏军之手,加上希特勒严令他迅速突围回防柏林,这是他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投降命运难料,回防不了柏林就是违抗命令,选择自我了断反而是最好的归宿。
首先,号称坚不可摧的齐格菲防线,为何轻易被盟军突破?
莫德尔被称为二战德军的“防御大师”,之所以获得这么个美誉,是因为在1942年朱可夫发起的“火星”行动中,他采取了灵活的机动战术,巧妙地从苏军的包围圈中撤退,而且还在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中让苏军损失惨重。
不过,既然是“防御大师”,自然也就说明德军从他这里开始,主动权逐渐在向苏军手中转移。实际上,菲德尔也就在这一战中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后续的表现并非都尽如人意。1943年德军展开堡垒行动时,他是旗帜鲜明站出来反对的人,也是战斗打响后中途撤离战场的人。
那么,作为二战德军主打后半场的主力战将,莫德尔为什么在与盟军的作战中,陷入齐格菲防线落得自裁的地步呢?这要从齐格菲防线的来历说起。
在二战中有三条著名的防线,一条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时,由于曼施坦因出谋划策和古德里安进攻配合,德军奇迹地般地绕过了它,让这条防线成了摆设;一条是斯大林防线,就是德军闪击苏联时,迅速突破苏军的防线,让苏军损失惨重。剩下的就是这个齐格菲防线了,这是德国人自己修建的一个防御工事,主要是与马其诺防线抗衡的。
齐格菲防线始建于1936年,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时主要阻止英法联军从马其诺防线从西面进攻德国,没想到英法并没出手相助,双方围绕这两条防线展开了奇怪的“静坐战争”,德军占领法国以后,用于防御齐格菲防线的重要火力和大炮都拉到大西洋防线建立防御,到1944年德军才开始重新武装这里,在盟军展开“市场花园行动”时,这个防线一度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住盟军的突破。
齐格菲防线并非一点作用没发挥,蒙哥马利指挥“市场花园行动”时,莫德尔利用这个防线还是阻止了盟军的凌厉进攻,只不过莫德尔在与盟军交手的过程中,他已失去了任何抵抗优势,所谓暂时的胜利也只是让盟军多付出一些伤亡罢了,而德军自己却越打越少,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所以,莫德尔在1945年4月17日下达就地解散命令时,他的25万部队已经被盟军包围,这里面有他错判盟军进攻方向的指挥失误,没想到盟军会采取德军的打法用钳形攻势包围了他,就战场环境来讲,此时齐格菲防线再坚固也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莫德尔为什么要下达“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就二战苏德战争来讲,对阵双方都有三驾马车,苏军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而德军也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莫德尔,只不过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战后都受盟军高看一眼,成为座上宾,唯有莫德尔选择了了断一生,这与他当时的矛盾心理有关。
既然是战争,肯定就有伤亡和仇恨。作为德军在防御作战中大放异彩的佼佼者,莫德尔在苏德战场可谓后起之秀可圈可点,从基辅包围战开始,他的部队就打出了威风,到勒热夫13个月的防御作战,大小战役无数,他却能全身而退,但其中也与苏军结下了诸多仇恨,他的部队坚壁清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即使在撤退过程中,莫德尔的部队也是被苏军追着屁股打。
当然,莫德尔选择自我了断,也不完全都是战场对德军不利一个因素,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来说,他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名声似乎比生命还要重要一些。从这个角度讲,他下达“就地解散命令”应该与这样几个外来因素干涉有关。
一个是盟军实力太强大,他根本无法完成增援柏林的命令。朱可夫指挥苏军向柏林进攻以后,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第9集团军的救援上,可当时莫德尔已深陷盟军包围圈,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对一名军人来讲,还有什么比完不成任务更自责的呢?
一个是失宠带来的失望因素。由于盟军突破雷马根大桥,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被解除职务,按道理德军应该让莫德尔接替这一职务,没想到空军元帅凯瑟林补了岗位,这个意外多少让同样是元帅的莫德尔心灰意冷,这不是明摆着对自己不信任了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莫德尔已经对前景彻底失望了。虽然“市场花园行动”,他的B集团军群让盟军吃尽了苦头,也让蒙哥利的指挥遭遇滑铁卢,但德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到落入盟军包围圈,自知很难突围出去,下令“就地解散”似乎是最好的选择,既是给部下士兵一个回报,也是为自己的名誉留下一点空间。
从这里也能看出,莫德尔当时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继续打或者继续执行德军总部的命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双方再出现重大伤亡,德军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而他选择向盟军投降,不仅会像保卢斯那样让人瞧不起,甚至还会移交给苏军,下场肯定比死还难受,选择终了一生似乎是最好的归宿。
到此,以上就是小品质对于德国政府解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政府解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