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品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赤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赤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赤壁原文及翻译
赤壁原文及翻译如下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拓展知识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二、赤壁是什么意思
赤壁的意思主要有两种解释。
首先,赤壁是一个地名。它位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场之一。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传说这场战役发生在长江岸边的一片赤红色的悬崖峭壁上,因此得名赤壁。这一地名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文化符号。如今,赤壁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赤壁也可以指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是由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以联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役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总之,无论是作为地名还是指代历史事件,赤壁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文化符号,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因此,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的朋友们来说,了解赤壁的含义和背景是非常有意义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品对于赤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赤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