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石炭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石炭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石炭纪二叠纪的环境特点
石炭纪二叠纪的环境特点介绍如下:
河北南部石炭纪—二叠纪古气候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早期为温暖潮湿,早二叠世晚期到中二叠世则逐渐向干旱气候转变,晚二叠世末气候又再次变得潮湿,至晚二叠世末则变得较为干旱,整体上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气候由潮湿向干旱转变,但其中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
这种气候的波动可细分为5个阶段,其具体特征如下:
1)太原组沉积时期到山西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大量发育煤层和碳酸盐岩,岩石颜色以灰色、深灰色、灰白色为主,泥岩具有较高的高岭石质量分数和较高的风化程度,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沉积环境逐渐由海相向陆相过渡。
2)山西组沉积晚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气候向半干半湿及炎热转变,不发育煤层和碳酸盐岩,岩石颜色由以灰色调为主向紫红色调为主转变,高岭石质量分数降低,风化程度也降低,沉积环境以三角洲—河流沉积为主。
3)上石盒子组沉积早期:气候为半湿半干及炎热为主,不发育煤层和碳酸盐岩,岩石颜色以灰色调为主,夹灰绿、灰黄色,岩石风化程度较低,沉积环境以河流相为主。
4)上石盒子组沉积晚期:气候仍以为半湿半干及炎热为主,不发育煤层和碳酸盐岩,岩石颜色由以紫红色调为主,紫红色泥岩中发育大量的植物根迹化石,岩石风化程度升高,高岭石质量分数增大,沉积环境以河流沉积为主。
5)石千峰组沉积时期:气候为半干旱—干旱,中下部岩石颜色以紫色、紫红色为主,含石膏结核和片状、板状透明石膏晶体。
二、石炭纪是因何原因结束的
石炭纪结束的原因是当时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又称“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石炭纪雨林的崩溃:
石炭纪巨量的氧气为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也为燃烧提供了原料。高耸的森林是丰富的燃料,在闪电交加的雷雨天气,只需雷电带来的一丝火星就可造成森林的熊熊大火,而且茂密连续的森林足可以使这场大火烧上好几个月。那时可不像现在一样有消防员救火,那时人类的远祖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刨土呢。这就是石炭纪燃煤事件,这个事件的资料很少,看来是没被认可并且影响不是很大。
真正的危险并不是森林大火,而是地球环境剧烈变化。
木质素的诞生太突然了,在高大森林产生的最初时间里,地球上作为分解者的真菌,很可能还没产生能够分解它们的酶。
这导致越来越多的碳被禁锢在植物躯体中,无法被分解重新进入碳循环。经过数千万年的木质素堆积,到了约3.05亿年前的石炭纪卡西莫夫期,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降到了临界点之下。
二氧化碳减少引起温室效应的减弱,气温急剧走低,从最初的20℃降低到12℃。冰川继续扩大,覆盖面积有数百万平方公里,形成比现在要大很多倍的南极高原。海水被固结导致海平面下降,洋流和季风也因此而改变,石炭纪晚期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无风,这对森林的打击是巨大的。大部分石炭纪森林消失,这被称为“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
正是由于真菌缺乏分解木质素的能力才在石炭纪时形成了大量的煤。在石炭-二叠纪之后,全球的真菌成为了降解森林木质素的主力,二叠纪之后的地层里,煤层不再像石炭纪那样广泛。这些固化在地球中三亿多年的碳今天又被重新释放出来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环境。
石炭纪雨林崩溃的影响:
高大的蕨类植物轰然倒塌,逐渐被耐旱并有种子的裸子植物替代,森林变成了多个独立的绿洲。失去了雨林的庇护,巨型昆虫难以生存,甚至干燥的气候使得它们蜕壳都变得困难。随着雨林的崩溃,大型昆虫逐渐灭绝,昆虫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中生代逐渐变成了现代昆虫的模样,节肢动物也告别了它们最后的辉煌。
爬行动物仿佛早已预料到了事情的发展一样,进化出在干燥环境产卵所需的羊膜卵,这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绿洲之间穿行。在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倒下的时候,爬行动物凭借着羊膜卵成功挺过了石炭纪最艰难的时期,并在后面成功登上了新一代的霸主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炭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石炭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石炭纪:石炭纪和侏罗纪哪个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