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大家美育课”系列丛书
“在中国讲美育,应该读《红楼梦》,应该听昆曲,应该讲敦煌艺术。”“大家美育课”通识系列丛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认为,美育应该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丰富的土壤。
“大家美育课”丛书的渊源,来自于教育部与北大共建的五门“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由各领域大家潜心研制、亲自授课,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倾注了众多学者的心血,历时7年,经历了4个阶段:
走出教室,争取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公平
线上线下融合,开放线下见面课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生命力保持
集结成书
“大家美育课”的五门课程包括:《艺术与审美》《伟大的红楼梦》《昆曲经典艺术欣赏》《敦煌的艺术》《世界博物馆艺术》。
与艺术交融,让审美在线
《艺术与审美》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每年都有超过20万学生在线选修,累积互动人数超1600万。
细品《红楼梦》之婉转
北大是新旧“红学”的发源地。2015年,课程团队邀请到各所高校从事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召开两岸三地学术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北大把“红学”的传统发扬下去,让《红楼梦》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并继续保持它的生命力。
但在2015年之前,北大还未能有成体系的“红学”课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激发年轻人对《红楼梦》的兴趣——开课就是最佳方案!课程团队邀请参会的学者每人准备一些《红楼梦》的相关教案,最终汇聚成了《伟大的红楼梦》这门课程。
感受经典昆曲之悠扬
早在上世纪,就已有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吴梅先生等专家在北大传授昆曲艺术,给予了北大深刻的“昆曲DNA”。2009年秋,由作家、戏剧家白先勇先生主导,北大推出“昆曲传承计划”,为昆曲艺术在教育上赋予了新的定位,在文化意义上也给出了新的诠释。
“大家美育课”的推出恰逢昆曲传承计划在北大落地,课程团队便邀请研究昆曲、讲授昆曲表演艺术的理论专家在北大开设了一系列昆曲课程——《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第三门课程就此呼之欲出。
△昆曲演员周好璐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昆曲表演里扇子的使用
探究敦煌文化之深远
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常年在西北大漠里做研究,但如何让他们的研究成果惠及到大学生,让他们了解敦煌之美?课程团队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北大开设有关敦煌艺术的课程。
北大校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得知此事后对课程给予了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前后三任院长一起参与了进来,《敦煌的艺术》课程也得以问世。
品中外博物馆之瑰丽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为了将博物馆中珍藏的艺术讲述得更全面、更深刻,课程团队将做一个博物馆系列的课程也纳入计划中,希望可以带领同学们品鉴中西方艺术的异同。于是,“大家美育课”系列的最后一门课程《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也成功推出。
两年磨一剑,“大家美育课”五门课程全部上线,并先后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本科一流课程”。总计约2千9百50多万人次选课,惠及700多所大学近300多万学生。北大作为艺术和美学领域的领头羊,在“大家美育课”的建设中起到了领军作用。课程团队把其他大学的力量整合到北大的平台上,让几百所高校的学生都能够选修这些课程,这实际上也就是对于美学、美育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大家美育课”让大家看到名师大家如何在专业上做“全”做“精”,对于学生们明白如何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如何做好学问研究,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这套课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经典教育的结合,与国家提倡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完美契合。
“大家美育课”丛书在五门课程的基础之上,汇集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化界、艺术界的顶尖资源,荟萃了樊锦诗、楼庆西、荣新江、赵声良等四十三位大家学者的学术代表作,从艺术与审美、敦煌艺术、《红楼梦》、昆曲经典、世界著名博物馆等五大主题出发,集中呈现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最高审美形态的经典作品。
“大家美育课”丛书不仅作为课程教材,也作为广泛的科普读物,为大众通过阅读来近距离接触北大的美育课程提供了便捷途径。
△2023年6月,“大家美育课”新书发布会活动现场
将课程内容集结成书,就是要破除教室和学校的壁垒,让课程精华能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惠及更多热爱美学的大众。“大家美育课”通识系列丛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说:
现在我能真切地感觉到,这些课程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当初为了消除东西部教育资源差异,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的设想,它们的意义比我们当初计划的要大得多。
△顾春芳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在丛书发布会上谈到,我们谈人才一般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这套书和相关的课程还有一个更高的追求和目标,就是更加注重精神、性格、胸襟、涵养等方面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要求,这套视野开阔、颇有气魄的丛书就有了内涵底蕴,就有了向上一路的精神命脉。”
△刘勇强教授
与西方美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格相比,中国美育更加强调“和”的思维,提倡“天地万物合一”,既不泯灭个性,又注重“共同体”“民胞物与”,这种意识对于认识世界、塑造人格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华美育精神甚至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
审美活动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对于美育教育,北大尝试建构大学美育和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编写出版大学美育和中小学美育教材;制定系统的教材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综合性”“沉浸式”“开放式”“跨媒介”的美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对自然和自我的发现走向创造性心灵和诗意的心灵兴发的现场,走向文明和文化的现场,走向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生地。
△《美育》(22册) 叶郎、顾春芳 主编
朱光潜先生曾说:“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大家美育课”是所体现处的艺术内蕴,恰可以令人们感知生活之美。
蔡元培先生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宁静而坚毅的精神气象,美育的根本在于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的不断丰沛,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发迫切,而对于全社会来说,审美能力是培养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从精美绝伦的敦煌艺术,到传世奇书《红楼梦》;从“非遗之首”昆曲的宛转唱腔,到世界博物馆的瑰丽珍奇,“大家美育课”既深化了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根基意识,构建起中华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又显示了宽广交融的国际视野,注重文明互鉴,极大地响应了时代和大众的需求。
美育研究的成果不只是在学术界里产生效用,而更能够播种善的种子,作用于整个社会,传递出美的正声。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采访 | 张凤、王若溪
文字&排版 | 杨映锴
责编 | 李霁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标签属性: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线
文化:文化自信
艺术:艺术漆
红楼梦: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昆曲:昆曲属于什么遗产
大学:大学之道
历史:历史朝代
博物馆:博物馆英语单词
敦煌:敦煌莫高窟
美术:美术作品
戏剧:戏剧性谋杀
语言:语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