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镇杰个人资料
杜镇杰,男,汉族,生于1961年,祖籍山东省烟台市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西杜家村),北京京剧院一团领衔主演,著名京剧演员,工余派、杨派老生。
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1974年入山东掖县京剧团学戏,197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刘盛通、王世续、李世霖、李甫春、杨韵清、叶蓬、吴泽东等,学习了《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空城计》《击鼓骂曹》《捉放曹》等剧目。
1982年毕业后留在学校的实验京剧团。
1986年调入北京京剧院,成为青年京剧团主演。1987年获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1994年获梅兰芳京剧大奖赛提名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杜镇杰人物介绍
杜镇杰,山东省莱州市人。现为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张慧芳项目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京剧研究生班研究生。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副会长,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第一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杜镇杰197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1982年毕业,受教于刘盛通、宋继亭、王世续、李世霖、谭元寿、迟金声、白元明、马长礼、李甫春、杨韵清、叶蓬、吴泽东等京剧名家、名师。他勤奋刻苦,先后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和北京实验京剧团主要演员,为观众瞩目。1986年调入北京京剧院,演出多部杨派、余派、马派经典剧目及新编历史剧。2005年拜在欧阳中石先生门下学习戏曲理论与书法。
杜镇杰艺术特色
杜镇杰嗓音圆润醇厚,演唱韵味浓郁,扮相英俊清逸,表演质朴老到。是"老生"行当深孚众望的当红名家之一。
荣誉奖项
1987年获首届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奖。
1988年获北京市青年戏曲演员评奖调演优秀表演奖。
1992年获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
1993年获梅兰芳京剧大奖赛提名奖。
2001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4年荣获北京第二节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称号。
2004年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5年主演的《宰相刘罗锅》名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
2006年被北京市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
2007年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2008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2008年主演《下鲁城》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
2010年五月主演的《下鲁城》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12年获华鼎奖最佳戏剧男演员奖。
代表剧目
擅演剧目有《珠帘寨》《战太平》《失空斩》《春秋笔》《苏武牧羊》《赵氏孤儿》《打登州》《击鼓骂曹》《伍子胥》《杨家将》等。
艺术人生
一张方正忠厚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出口低声细语却有着一种不容质疑的坚定。年届不惑的杜镇杰务过农、经过商,每一样都干得有声有色,但是,最让他难以割舍的还是那二十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粉墨情缘……
山东莱州沙河镇西杜家村是杜镇杰的老家,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至今还生活在那里。18岁之前,杜镇杰一直在地里干农活,广阔的胶东大地练就了他浑厚嘹亮的好嗓子。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考进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当年整个公社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从一个地方口音浓重的农村小子,到八十年代初京剧舞台独领风骚的青年代表,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大姐用小麦秆编辫子卖钱,20个一尺半高的圈才卖一毛五分钱,大姐每月拿出两块钱,除去邮票和信封,剩下的就是他的生活费。勤奋好学的小杜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没想到竟是鼎鼎大名的马长礼的女儿。
虽然"小马长礼"的台缘儿雅号在戏迷中已经流传了近二十年,但杜镇杰对这层"特殊关系"却从不愿意多提,他觉得自己在京剧舞台上立身扬名,靠的是个人的努力勤奋与才情实力。对马长礼先生舞台风采的尊重与仰慕,是初入道时对京剧艺术殿堂高邈认知的起始,一经认定便沉迷于此潜心钻下去再没动摇过。
杜镇杰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农民的儿子,大不了跟我爹一样回家种地去!"正是凭着一股子改不了的"乡下脾气秉性",他的韧劲与钻劲、虔诚与痴迷,才感动了知多见广的老前辈---对余(叔岩)、杨(宝森)派老生多有研究的刘盛通老先生。
按辈分,杜镇杰应该叫刘老"师爷",因为他的岳父马长礼先生这一辈就是由刘老授艺。对小杜,他老人家更是"掏了心窝子",几十出戏,十几年的岁月,多少个中奥妙,都一点一滴地口传心授给了这个有灵气又实诚的年轻人。1989年,76岁的刘盛通先生"临违"(病故)前后,杜镇杰一直侍奉左右,老人家是在他的怀抱里闭上的……数年以后,杜镇杰在香港商海阅尽繁华,正是刘盛通老先生谈艺说戏的音容笑貌常常萦绕于脑海,才使得他重又做出了回归舞台的抉择。
杜镇杰以恪守传统余杨流派正宗本色为从艺之道。他常演的《杨家将》《伍子胥》《洪羊洞》《失空斩》等经典老戏,皆以四十年前老北京京剧团为标准,他常说,别让"这锅老汤"到我们这一代就寡淡了味道。当然"保守"之外,他也有"激进"的一面。从十年前《管仲拜相》到近几年的《蔡文姬》、《宰相刘罗锅》,杜镇杰的舞台新形象颇为可点可圈,按他自己的说法,排新戏、塑造新人物,用的是另一种全新的创造思维。
京剧不是快餐文化
河南之行很难得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协办的"CCTV空中剧院河南行"于2007年6月6日开锣。面对演出,杜镇杰说:能受到河南人民的邀请,感到十分荣幸。河南这片土地孕育了太多的戏曲大师,其观众肯定也相当有品位。他会把这次河南之行当作学习的好机会,认真准备,争取给河南人民献上完美的演出。杜镇杰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非常有眼光,有远见。"作为一个传媒集团,能够参与主办持续8天的京剧演出,在全国都不多见。这不仅丰富了河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对京剧的普及有很大好处,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京剧演员,只有感谢。"
京剧的改革近几年提得非常多,杜镇杰说:"京剧需要改革,但京剧不是'黄昏艺术',它是民族的艺术,不是快餐文化。"
谈到京剧的改革,杜镇杰说:"马连良改革,梅兰芳也改革,但他们都遵循艺术规律。而有些剧团为了迎合市场,把整出戏掐头去尾,只剩一些零落片段,常演的剧目成了老三篇,只在几出戏间倒腾,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也不应当成为京剧改革的主流。"
京剧需要知音年轻人如今很少会去听京剧,杜镇杰说:"京剧就是这样,有的人爱得要死,有的人门都不碰。不过,只要走进去,便不愿意出来。因此,一旦给新生代观众一个接触京剧的机会,他们对京剧这一古老艺术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是不可小视的。"
杜镇杰认为在《星光大道》上走红的男旦李玉刚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年轻人看京剧的一扇门。"京剧挑的不仅是演员,也需要有真正的知音。"
杜镇杰很希望河南观众有时间就去剧场看戏。"大家更深入地关注我们这个行业,就能提出更多的建议。道路其实是争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