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明个人资料
潘耀明,笔名彦火、艾火,中国香港知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1948年2月生,福建省南安县人。198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系进修,1984年攻读美国纽约大学出版课程,文学硕士。
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
潘耀明生平经历
儿时,潘耀明就"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是他的父亲,满足了儿子看世界的愿望。20世纪50年代后期,下南洋到菲律宾的父亲把妻子和儿子从福建南安贫瘠的山村,申请到了大都市香港。那年,他10岁。
在摩天大楼肩摩踵接的香港,他和母亲的生存空间,连一扇窗户也没有,只能放下一个衣柜和一架双层床。困苦成为他努力向上的催化剂。入中学就开始成立文学社,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潘耀明,出中学校门后,进了《正午报》,从见习校对、校对、见习记者,直当到编辑。这时受著名文史学家曹聚仁的勉励和启发,他树立了自己的文学志向。
潘耀明的经历中,有过编辑《风光画报》的记录。他的第一部著作、出版于70年代初的《中国名胜纪游》,应当是这份工作给他机会走南闯北的产物。从这本书,不由联想到2005年9月上旬我到香港参加的"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颁奖活动。这次由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文学社团、报纸杂志和大学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规模空前浩大的华文旅游文学征文评奖活动,就是由潘耀明发起策划和组织进行的。顺应时代潮流和需要,他正着手成立"世界华文旅游联会"。
后来他还编辑过文学性杂志《海洋文艺》,为他研究中国作家提供了许多便利,在多次回大陆参访时,幸晤了巴金等许多当代著名作家。他陆续撰写访问记,向海外报道。在此基础上,于80年代初,结集出版了50万字的文学评论集《中国当代作家风貌》。可以说,是编辑工作推动了他的研究和写作,反过来,也奠定了他从事编辑出版业的丰富过硬的人脉资源。
潘耀明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步于文学创作,至今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了20多本著作。并多次获奖。在他的创作中,丰富的写作题材,紧扣着他的生命律动和人生足迹;散文、随笔、纪游、海内外作家作品研究,涉猎广泛文类驳杂的体裁,体现了他作为编辑家和出版家的职业特点。
有几次重要的机遇对他的事业发展可谓影响至大:进入香港三联书店,从编辑部副主任升到董事副总编辑;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到纽约大学攻读出版杂志学,获硕士学位;受聘于著名报人、小说家金庸,进入《明报》系统。1991年,素无私人交往的金庸先生,突然通过著名作家董桥打电话约潘耀明见面。他到了金庸的写字楼,金庸没有多话,当场就写下聘书,聘他担任《明报月刊》的总编辑兼总经理。《明报月刊》由金庸创刊并主编,后来历任的胡菊人、董桥等七八位主编,都是赫赫名流。在他们的前后经营下,这份杂志已经建立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潘耀明意外受聘,颇感惊奇,十分感动。尽管他当时还没有向三联书店辞职,当场便毫不犹豫地签了约。
作为著名报人,金庸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血浇灌的名牌杂志托付给潘耀明,想来他的专业学习训练和在出版业界的优异表现,他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人脉资源,都是为金庸看中的原因。90年代中期,金庸出售了《明报》,他随之到金庸的明河出版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未久他又回到了换了老板的《明报》,再次主编《明报月刊》,并担任明报出版社和明窗出版社总编辑及总经理。
潘耀明重要任职
潘耀明1966年后历任香港《正午报》记者、编辑,《风光画报》督印人,香港《海洋文艺》杂志执行编辑,三联书店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编辑,香港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经理,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编辑,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总经理。
同时,他还兼任了不少社会职务:广州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荣誉理事长,香港文化交流顾问,香港特区政府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香港著名文学社团--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世界华文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世界旅游文学联会会长等等。
荣誉成就
"未尝尝试不轻言败",这是他一向做人和做事坚持的座右铭。当初刚接手时,明报出版社亏损严重。他使出浑身解数,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满足股东们的"向钱看",又不能放弃文化理想。为此,特别成立了明文出版社,推出"培养作者计划"和"成就学者出版计划",帮助作者自费出版,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也可发掘新进作者、帮助年轻学者圆出版梦,并能利用明报的优势宣传推广。如此做下来,对作者和市场均不无补益。在他的努力下,明报出版社终于扭亏为盈,如今从出版物的品质和社会影响看,这家出版社,以及他主编的《明报月刊》,不但是香港,也堪称是整个华文世界出版业界的翘楚。
此外,为了推动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他策划过不少文学活动。尤其策划组织的"世界华文报道文学"和"世界华文旅游文学"的征文活动,更将繁荣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纳入到他的文化理想和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