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龙个人资料
1963年,他是河北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却成了豫东平原某农场的杀猪匠。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是北京大学名噪一时的红人,位列聂元梓之后,号称"北大第一嘴",但一夜之间,却主动辞去所有职务,退出红卫兵组织。
1974年,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背着85条"反动言论",被投进看守所,本以为必死无疑,却在1979年安全释放。
马云龙记者生涯
15年后,他成为主办河南大河报的四大元老之一,是这份中原地区第一都市报的灵魂人物,却在其鼎盛期无奈离开,在同仁看来,这"标志着一份报纸一个时代的终结"。
此后,他也像那些理想满怀的年轻人一样,为了寻找一个可以做新闻的地方,东奔西走,最极端的例子是居然在一年之内连跳3家媒体。
2004年8月,这位61岁的老先生,就任河南商报顾问。他当"顾问",既顾且问,亲自采访、亲自写稿,然后亲自编版,依然是带着一帮年轻记者,继2004年10月捅出"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2006年3月又率先报道河北"聂树斌冤杀案",以至于有人评论"河南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新闻,全让老马给做了"。
老马,就是马云龙。这位以非党人士身份一直主管新闻的大河报原常务副总编,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向有"狂人"、"怪人"之称,但私下里,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却因其狂和怪,亲切地称之为"马老爷子"。
马云龙回顾往事
文革的影响
从造反派领袖到青年农民
所谓命运,不过是人生中诸多偶然的累积。
马云龙之所以来到河南,并且成为今天河南新闻界的扛鼎人物,和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直接相关。
1966年初夏,"文革"狂飙席卷全国,北京大学成为全国运动的风暴眼,中文系三年级学生马云龙脱颖而出。这位曾经的河北省高考状元,博览群书,兼具口才,大小集会频频露面,登台一呼,应者云集,"北大第一嘴"不胫而走;进而作为北京大学惟一学生代表,进入首都红代会常委会,成为14名常委之一。虽然不久之后,这段经历让他终生懊悔,但当时,年轻气盛的马云龙一时领风气之先,饱尝灵魂革命、思想斗争之快感。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场武斗,将他从"斗出一个新天地"的梦幻之境拉回残酷的现实。1968年3月28日深夜,北京大学的"新北大公社"率先向"井冈山兵团"发起攻击,大打出手,是为全国高校"文革"武斗之始。"3·28武斗"暴露了所谓"革命"的另外一副真实面目,马云龙大梦方醒,第二天早上即在北大三角地贴出声明:即日起辞去红代会所有职务,彻底退出红卫兵组织。
自此,红极一时的造反派头目变成彻头彻尾的逍遥派。上午泡在寂静冷清的 图书馆,啃读列宁全集;下午去颐和园游泳;晚上则和来自各系的逍遥派们辩论政治、议论时局、交流读书心得。这种"神仙"般的日子持续到1968年底的毕业大分配。
"学军"生活
军宣队控制下的毕业分配,一切变得非常简单,军代表手中名单一念,数千名学生踏上行程,分赴祖国各地"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马云龙卷起铺盖,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太康县解放军第一军的部队农场,打土坯,烧砖瓦,盖房子。然后,他被分配在炊事班,顺理成章地学会了杀猪。
两年之后,"学军"结束,按照全国统一政策,这批大学生理应分配工作,但患有"意识形态过敏症"的河南却执行了更左的政策:"学军"之后再"学农"。
"学农"生活
农场里的七百多名大学生就像"老三届"中学生一样,进村入户,插队农村。马云龙这次被"分配"在长葛县南席公社古城村,开始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又是两年过去,1972年"学农"结束,这批早就离开学校的大学生就地找工作。有门路的去了郑州和许昌,马云龙举目无亲,他的去处是长葛县教师进修学校。
从首善之区北京到豫东平原农场,继而是不为人知的古城村;从红卫兵领袖到被改造的大学生,到农场炊事员,继而荷锄而作的青年农民,最后是县进修学校教员--虽然依旧关心时事,虽然坚持晴耕雨读,马云龙还是深深感受到了政治风潮对于个人命运的无情拨弄。
"九·一三事件"的影响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对于昔日革命的狂热追随者、如今散落各地厂矿村寨的马云龙们,不啻一记当头棒喝。
当副统帅林彪命殒蒙古的消息传到河南,正在学农的大学生们惊诧莫名。马云龙说,"我们当时先是震惊,然后就是愤怒和屈辱,是发现自己被愚弄之后的愤怒和屈辱。"
同时,农场就业、农田耕作的最底层经历,则促使马云龙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开始用怀疑、审视甚至质疑的眼光打量他所厕身的这个世界。但是,也正是这种独立的姿态,给他带来了一场牢狱之灾。
牢狱之灾
1974年底,马云龙在大小场合的言论被好事者收集起来,计85条,随即被上边定性为"反党、反毛主席、反中央文革"。他旋即被隔离审查,然后确认为"现行反革命",1975年1月10日,他被关进看守所。
先是在长葛县,后又转到许昌专区,一关将近两年,就是不判刑。看守所的"待遇"不如监狱,吃不饱饭,见不到家人,马云龙忍受着"火烧火燎一样"难以抑制的饥饿,忍受着独居囚室的煎熬。更糟的是,铁窗外风声一天紧似一天,传来的全是坏消息: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他渐渐地绝望了,感觉自己出不去了。
"那几年经常夜不能寐,只是在琢磨怎么死才能体面一点,才能有人的尊严。甚至动过念头,宁可一头撞死,也不能让他们五花大绑勒着脖子押赴刑场。此外,就想如果有机会,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怎么说,说什么内容。"
事态仿佛如他所料,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马云龙在里面的感觉是"形势急转直下"。10月1日深夜,他忽然被叫起连夜提审,主审员换成了法院院长,而且是连轴转不间断的审讯。他意识到"凶多吉少,可能要杀人,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于是,马云龙拿出当年的辩论本领,以法院院长为听众,将那些"罪状"挨个反驳,直将每次提审变成了辩论会。连续6天下来,85条"罪状"还没过一遍。
10月6日,也是在一夜之间,审讯突然结束。"三天之后,站岗的卫兵悄悄打手势告诉我,中央抓了4个人,他问我知不知道哪4个,我明白了,告诉他是王张江姚,他很惊讶。从那天开始,只要他站岗,他就从食堂偷偷给我带馒头,从窗口扔进来。"
"四人帮"虽然打倒,但马云龙尚有12条"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言论。因此,他又在号子中度过了两年"不杀也不放"的日子。
1979年初,马云龙被告知"免于刑事起诉",1月19日,他走出许昌地区看守所,两个月后平反。
重获自由
他将恢复自由的1月19日当作自己的第二个生日。有关方面曾打算把他树成"张志新式的与'四人帮'斗争的典型",他三言两语就回绝掉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意再被左右,只想要自由。
他又回到了长葛县,这让当时的县领导甚感为难:"你虽然平反了,但我们县这些年大会小会批马云龙,1974年批林批孔、1975年批邓反右倾、1976年批四人帮,都要把你马云龙捎上。现在你又回来了,我们怎么向群众解释呢?你还是走吧。"
马云龙去了郑州,当年一位农场同学介绍他到省图书馆工作。5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还是由同学的推荐,他调进河南日报,当上了一名记者。
从业经历
重新开始
这一年,马云龙整整40岁。
"苍蝇老虎一起打"
自1968年兴冲冲来河南,已经16年过去,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年届不惑。但是,失去的只是懵懂,得到的却是彻悟;变化的亦只是容颜,不变的仍然是激情。
敢于揭发
他自告奋勇去老山前线采访;他报道了当年轰动一时的长沙漂流,并且策划组织了黄河漂流队,和那些血性男儿一起出生入死,被他们尊为"政委"。更为难得的是,进入河南日报不久,在党报体制内,他屡有"出格"之举,有一次竟将考试舞弊的副厅级干部拉下马。
因为强烈的道义担当,底层生存所赋予的民间立场,以及对新闻的挚爱与执著,马云龙很快赢得同行的敬重。
事业的初步成功
1995年2月,在领衔创办洛阳晚报之后,马云龙重回河南日报社,与王继兴、庞新智、马国强3位昔日同僚一起,共同筹办大河报。当时的郑州报业市场上,郑州晚报一家独大,年广告收入8000万元,而偌大的河南日报只有3000万元。4位主办人抱成一团,豪气干云,决心夺回市场霸主地位。
马云龙的职务是副总编辑,直接分管采编业务。他带领着同样理想满怀的编辑记者,以这张新报纸为阵地,东拼西杀,"既打苍蝇,也打老虎"。
大河报之所以会有爆发式的发展,两年之后全面超过郑州晚报、奠定中原老大地位,马云龙等4人及其麾下的那批年轻的新闻信徒们,功不可没。
直到现在,初创期弥漫整张报纸的那种冲动与激情,仍令后来者怀恋不已,有人甚至直接将其称为"马氏风格"。
"马氏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苍蝇老虎一起打"。
那是在一次全国都市报总编辑会议上,一位颇具声名的报社老总说,现在舆论监督环境不甚理想,我们只打苍蝇,不打老虎。马云龙当场反驳:"错了!既要打苍蝇,更要打老虎!也许有时候打不了老虎,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声明放弃打老虎的权利!"
主要事迹
敢说敢做
他是这么说了,他更是这么做了。
1997年夏,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一个"学三讲"读书夏令营活动,组织全省"学三讲"中的青少年积极分子到香港、澳门游玩。可是大河报记者采访中却发现,30名营员中,居然有28人是省市县各级宣传部的官员,真正符合青少年身份的只有两人。这稿子发不发?编前会上,主导意见是"这是直接批评我们的直接上级,算了吧,不发了。"马云龙坐不住了:"这是好新闻,当然要发。"两下争执之际,马云龙当场操起电话,按了免提键,给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林炎志家里打电话。他在电话里将稿子读完,林炎志静默片刻说,"宣传部也要接受舆论监督。我的意见是发出来。"
第二天,这条破天荒的新闻在头版头条刊出。
类似的事情多了,"马云龙一见好新闻就兴奋"、"马云龙做新闻,六亲不认"之类的说法开始传开。甚至有部下在办公室当着马云龙的面,半是玩笑半是感慨地脱口而出:"你就是一堂吉诃德!"马云龙闻听此言,哈哈大笑。
"张金柱"事件
回想起来,马云龙带领众弟兄打掉的最大一只老虎可能是张金柱,以至于直至今天,"张金柱"仍然是驾车撞人逃逸者的代名词。
1997年8月24日晚上,郑州市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醉酒驾车,将苏氏父子撞翻,11岁的苏磊当场死亡,父亲苏东海卷入车底,被张金柱的座驾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
从这天晚上直到第二年2月26日张金柱被执行死刑,马云龙贴身指挥记者江华等人,对此案做了4个月的连续报道。张金柱臭名远扬,大河报也因此名动全国,4个月下来,发行量一路飙升3倍。
事业中的挫折
但是,成也在兹,败也在兹。就在马云龙心无旁骛、带领部下步步向前之时,他的路也越走越窄。
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一场大火,305人亡于火海。马云龙坐镇指挥,以《悲惨圣诞夜 横祸降洛阳》为题,当夜将这一重大新闻独家发出,受到有关方面批评;
2001年2月27日,刊发《靓女包围医改会》,捅出中国医药界痼疾,某部门大为光火;
2001年3月26日,转载新华社稿件《周口外商气得直哭》,被斥为"损害河南形象";
之后,他再也没有迈进大河报办公室的那个门。
再返江湖
重返的无奈
大凡受过牢狱之灾、半生困顿的知识分子,无外乎三种归宿:一是被整怕了,从此闭嘴,安度余生,甚至开始风花雪月;二是矫枉过正,要以今天之左来掩盖当年之右;第三类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反而更加义无反顾。
屡挫屡奋的马云龙当属第三类。
离开大河报之后,他回到河北老家,侍奉年迈卧床的父亲,略尽孝心。之后,他重返江湖。
但是,他无处可去,于是流浪和跳槽成了这位老报人的无奈选择。
他担任过香港文汇报河南办事处主任,独家报道了柘城县农村艾滋病;他甚至还南下珠海,为珠海晚报出谋划策;直到2004年8月,他才在河南商报稍微安身。
接下来就是"巨能钙含双氧水"、"聂树斌被冤杀"、"任文辉冤狱"等一个个重大新闻,从这个不甚为人所知的报社连珠炮般地捅出。
河南新闻界的人都知道,站在这些报道后面的,就是马云龙。
做一名良心记者
2004年11月16日下午,在记者初稿的基础上,马云龙亲手编写、五易其稿的调查报道《消费者当心:巨能钙有毒》确定第二天见报。巨能公司河南分公司经理来到马云龙办公室,开口承诺只要稿子不发,给他个人100万元,至于报社要多少可以自己开价。马云龙不露声色,沉着应对。一小时后,来自某要害部门的说情电话打了进来。
马云龙决定编版印刷流程提前3个小时,晚上11点之前报社所有人员下班回家,同时安排网络编辑迅速向全国100多家报社传送稿件,争取第二天全面开花。
当天深夜,商报的主管单位负责人接到指令,指派5个激光照排人员赶来强行改版。但是,整个商报社人去楼空,3层办公楼漆黑一片。有马云龙坐镇,他们来晚了。
与此同时,编辑记者们下班之后并没回家,而是兴冲冲赶往印刷厂,运送报纸。
第二天清早,当看到费尽周折的报道终于重磅推出,有的编辑记者激动得哭了。
此后,巨能公司声称河南商报诬蔑中伤,要动用法律手段。马云龙有理有据,毫不退让,随即写出7点声明;同时,他带着大河报和郑州晚报的记者,千里迢迢,赶往天津和河北沧州,一路调查,从生产车间追到供货基地,不仅掌握了巨能钙含有双氧水的铁证,更调查出使用工业级双氧水的确凿事实。
不过,巨能公司却偃旗息鼓了,马云龙策划的第二轮报道才未发出。据说,为了打官司,巨能公司请了多位专家仔细研读稿件,结果专家的结论是"这官司没法打。"
为冤案平反
2006年1月19日,郑州多家媒体报道了河北在逃嫌疑犯王书金在河南荥阳落网的消息。2月底,河南商报记者从警方得知,王书金主动交待自己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县孔寨存旁的玉米地犯下一起强奸杀人案,但鹿泉县警方却称此案已破,"凶手"聂树斌早已于10年前被执行死刑。
闻听此信,马云龙当机立断,带领记者赶往河北广平,前后去了4次,遍访聂家父母、办案律师和河北警方。2006年3月17日,河南商报头版头条《一案两凶 谁是真凶》将这一沉年冤案兜底托出,舆论一片哗然,3天之内,新浪网的网友评论高达7万多条。
自我思索
碍于种种限制,重归江湖的马云龙无法全力出击。
很多时候,他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新闻,而是如何才能继续在新闻一线安全地呆下去,如何不失去现在的机会,不致再次"流浪"。
因此,他把自己的目标压得很低,"巨能钙调查、聂树斌冤杀案,这样的新闻,两个月做出1个,一年能做6个,就是我的理想"。
至于亲自采访、写稿、编版、写评论,马云龙认为是"为了自己良心上的平衡,同时也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一代人不是没有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