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个人资料
张爱珍(1959~ ) 女,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四届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获得者 。1972年考入高平县青年戏曲培训班,学小旦、青衣、主演《蝶恋花》、《红色娘子军》、《皮秀英打虎》及戏曲艺术片《斩花堂》等。
张爱珍个人简介
1986年参加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学术论文《要使曲中闻新意》。l987年参加忻州展览演出,并发表文章。l981年演唱《皮秀英打虎》选段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青年演员好唱段奖;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主演《梨花沟》l984年获晋东南地区自编现代戏调演特等艺术表演奖86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杀妻》饰王玉莲,获主演金牌奖;88年山西省广播电台振兴上党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优秀演唱奖;同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两地家书》饰卓文君,获主演金牌奖;91年进京角逐"梅花奖"演出《杀妻》、《两地家书》,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演出自编现代戏《路魂》饰山凤,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上党梆子《杀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2001年自编剧目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饰佘赛花,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分别于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专辑。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庆典展演了上党梆子《杀妻》。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系列专辑VCD、CD、盒带20万盘(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珍与"爱珍腔"》专业丛书。
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张爱珍个人履历
1959年5月7日,张爱珍出生在高平市河西镇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母出于对女儿的珍爱,为她取名为爱珍。这一天,她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大戏。 张爱珍的父亲张东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党梆子票友。在家乡的业余剧团里,父亲是艺术全面的业务骨干。小爱珍和哥哥冯来生,从小就浸泡在这个业余剧团里,跟随父亲看戏成了他们兄妹童年时的最大快乐。 哥哥冯来生是个音乐爱好者,一次,他在家中拉胡琴,见爱珍和几个同龄孩子在院里玩耍,出于无意,他把这些孩子叫进家,让他们每人唱一支农业学大寨的歌曲。突然发现张爱珍音调准确,嗓音宏亮,能随着胡琴伴奏一起唱。这意外的发现,使冯来生惊喜万分。尽管爱珍当时只有6、7岁,由于不理解歌词的意思和吐字不清,把"粮冒尖"唱成了"两毛钱",但凭着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直觉,他感到妹妹具有音乐天赋,且有一副好嗓子,将来准是块唱戏的料。 张爱珍天生爱好唱歌,那时,村里的高音喇叭里经常播放郭兰英演唱的"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等歌曲,她就是这些歌的忠实听众。学会了就唱,并且唱得甜丝丝的。村里的人们夏天乘凉时,爱把她叫来唱几曲,冬天聚在一起闹红火,也少不了让她唱几首。每逢此时,平时少言寡语的小爱珍,心里也是乐滋滋地,俨然一位小歌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岁时,她失去了母亲;之后哥哥娶亲分出去单过,家里只留下了父亲和她两个人。为使父亲劳动之余不再操劳更多的家务,她用自己柔嫩的肩膀挑起了母亲留下来的家务重担。她的童年就是在上学、做饭、喂猪、洗衣、打扫中度过的。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都会感慨地说,大概从母亲去世那时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经结束,也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句号。 1972年,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招生,在哥哥的劝导下,她报名参加了考试。她穿着平生第一次买来的塑料底鞋,走在城里的柏油马路上,脚下发出"叭、叭"清脆的响声,她兴奋极了…… 考试分演唱和道白。演唱主要是考高音,这是她的强项,她自然不怵。道白却是她的弱项,当时的道白考试要求考生说两句话,一句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另一句是《阿庆嫂》中阿庆嫂的说白"倒落下话把儿(ba'r)了。" 由于她的高平口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尖音和舌后音不分,撮口呼和齐齿呼不分,又不会儿化音,这着实让这个说了十三年高平话的小姑娘为难了。为了能说得尽可能标准,她就在经常读错的地方画上圆圈,查字典,标上拼音,努力去读。到了考试时,其他人都是用高平口音说了这两句道白"我们的文学(xie)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倒落下话把(ba)儿(er)了。"只有她说得比较标准。经过一番努力,13岁的她被录取了,苦涩而甜蜜的从艺生涯开始了。 从此,定林寺里多了一位高挑而瘦弱的女孩,晨曦未露急起身,夜幕低垂人未归,踢腿、劈叉、下腰、拉顶……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拉顶,她始终不能完成这个动作。老师对此一点也不迁就,硬让她练,在老师的坚持下,她终于做成了这个动作,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随着她的倾斜倒地,和她在一起`练习这个动作的其他学员也 "扑通、扑通"地纷纷倒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还在培训班时,一次在农村演出《杜娟山》,观众陆续进场了,而饰演柯湘的演员突然病了,不能上场,她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手戴镣铐的柯湘上场了,唱得入情入戏,"冲开这……"边唱边做着动作,由于用力过猛,镣铐一甩,竟甩过头顶到了身后,情急之中,两脚迅速一抬,身后的镣铐又回到了前面。 她边讲边演示,嘻笑声充满了屋子。 "我到剧团里排演的第一出戏是现代戏《蝶恋花》,在剧中饰演杨开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专程到北京观摩学习由李维康主演的京剧《蝶恋花》。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大大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回来后,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人物的身份、气质上狠下功夫,终于使这个角色的演出获得成功。当时在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演20余场。晋东南地区文化部门的领导,亲率地区三团一校人员前往高平观看演出,戏校全剧照搬。"1981年,生活中的"蝶恋花"有了结果,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结婚了。 丈夫张建国和她是培训班时的同学,两人同窗4年,志同道合。张建国也是农民的儿子,忠厚、纯朴、为人正直,原来学表演,后来改学音乐,与她同年从培训班毕业后,同时被分配到高平人民剧团担任乐队演奏员。 1983年,儿子出生了。看着自己的儿子,她内心体验到了一位母亲说不出的快乐;但儿子的到来,也给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演员的生活不固定,成年演出在外,孩子刚过满月,她就得带着儿子下乡演出。 有一次,她在高平青年团下乡演出时发高烧,当时还奶着5个月大的儿子,连医生都说她当晚不能参加演出,可后来,她硬是让医生想办法把体温降到38度,保证上台为观众演出。演出后连夜被送进医院。5个月大的孩子却因她发烧没有奶饿了两天,那时候,观众在看她的戏,而孩子却饿得直哭。回到高平住院后,奶奶抱着孩子来回往返走5里多地,还是吃不上奶…… 世上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张爱珍她也是个贤妻良母,可她为了剧团,为了事业,她只能这样做。 如今,为了能更好地照看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张建国离开了剧团,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了教师。这也减轻了张爱珍的负担,演出时再也不必为孩子担心;在家休闲时,同样可以静心地唱、练、琢磨台词,此时,他还是她的顾问兼第一观众。 不知谁曾和我说起过"完美家庭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可以说,张爱珍的完美家庭成就了她的事业。
"1978年,我演出了平生第一部传统戏《英台抗婚》,我扮演祝英台。上党梆子传统戏中本无此剧,是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根据川剧《柳荫记》移植改编而来的。这是文革期间禁演传统戏之后,上党梆子恢复上演的第一个传统剧目。并且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将此剧搬上了舞台。那一年,我才19虚岁。"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传统戏尚属禁区,因此,她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传统戏的表演。为了演好这部传统戏,她从青衣的手指、提鞋、走脚步、跑圆场开始,一招一式都虚心向老艺人学习;也曾自费到太原,向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和肖桂叶老师学习水袖功夫。短时间内,她就掌握了戏曲身段的基本功。上党梆子的表演,比较粗犷、豪放,追女性
求粗线条、大轮廓,强烈明快,但她在《英台抗婚》中扮演的祝英台,却别有一番韵味,着眼于刻划人物的微妙心理。因此,《英台抗婚》演出后,观众和领导对她塑造的祝英台反响不错,这是对她的鼓励,是一个好的开始。 学无止境。为了更广泛地吸取上党梆子的优美唱腔,她又开始学习上党梆子名角吴婉芝的唱法。上党梆子名剧《皮秀英打虎》是吴婉芝老师的成名作,为了排好这出戏,她把吴婉芝老师"文革"前演出所灌制的唱片找来,认真地听,反复地学。为得到真传,她登门拜访,拜吴婉芝老师为师。吴婉芝老师热情地接纳了她,收她做徒弟。临走时,吴老师还以师徒的初次见面礼,送给她一身布料,一条裤子。吴老师不仅教她唱,还在生活上给予她关心,所以,张爱珍说:"我们师徒既有师徒缘,更系母女情。"在以后的排戏中,她都要向吴老师请教,特别是排演《秦香莲》一剧,吴老师给予了她许多指导。当吴老师病逝后。她深感悲痛:"声声泣哭先师鹤鸣,句句缅怀泰斗恩泽。"
"上党梆子是一种传统艺术,但也需要创新。演员不仅要唱戏,更要唱情。《杀妻》就是对上党梆子唱腔做了改革之后推出的一部戏。我对《杀妻》的表演体会是,第一要分清段落层次;第二要抒情动情;第三要张驰有度,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984年,张爱珍还在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时候就开始演了,那时候的本子和当今的不太一样。1986年调入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重新加工了这出戏,王玉莲仍由张爱珍扮演,吴汉改由张保平扮演,所不同的是,原来吴汉的扮相为武生,张保平则改为须生(吴汉改画红脸,上党梆子旧称红生),在这一年的山西四大梆子青年团调演活动中,张爱珍和张保平双双荣获主演金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杀妻》的最后大段唱功戏,每次都震撼着观众,被深深地吸引。当时的场景是,观众席上一片安静,人们专注凝神,多少人泪流满面都忘了擦一下……"(--原晋城市上党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吴宝明语)调演结束后,上党戏和《杀妻》在省城引起了很大轰动。各种评议和反响也特别多。有"声震晋阳大地"之说,有"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范例"之说,有"看了戏叫人'心神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上党戏变好听了,变好看了,再不是过去的'圪吵吵'戏了",还有不少人说"过瘾啊,着实让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扬眉吐气一番"、"咱上党人和人谈戏时,头也能抬起来了,胸也能挺起来了,咱的戏、咱的演员再也不比别人差了"等等。之后,《杀妻》在全国声腔学术讨论会、东北拍电影、进京演出时均获得了很高评价。至今,这出戏常演不衰,粗略估计,《杀妻》演出已达1000多场。 1991年,张爱珍到北京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时,参评剧目就有《杀妻》,只不过吴汉改为郭孝明扮演。她和郭孝明是长期合作的舞台搭档,在北京演出时,他俩的表演珠联璧合,征服了北京的观众。张爱珍在这次梅花奖评比活动中,荣获"梅花奖"。在上党梆子戏曲史上,获得全国艺术大奖的,她和同年获得"梅花奖"的吴国华,属首得殊荣者。 1995年,由张爱珍演唱的《杀妻》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了中国唱片第3届金唱片奖。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奖项之一。在山西省,第1届是艺术大师丁果仙得了这项大奖,第2届没有,第3届是张爱珍和王爱爱。一个演员的好坏,观众和戏迷是评价的标准。张爱珍每次演出都非常注重和观众的感情交流。这样,每一场演出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演出时,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观众和戏迷到后台来和她说唱说戏。有一回,在乡下演出《唐太宗游春》,郑青宵里面有一句唱"原来是寒风飒飒戏门环",唱到这儿,观众说:"不要唱了。"她停了下来,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观众说:"就唱这句,我们还想听这句。"她就又唱了一遍,观众又叫,说:"不要乐队伴奏,就要听她干唱(清唱)。"受了这句唱腔的启发,把它又用在了《杀妻》"戏门环"唱腔里面。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她日后的成绩。
"如果说《杀妻》使我在唱腔艺术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两地家书》则使我在表演艺术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对艺术规律和表现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对戏曲艺术各门类的综合表现特点以及演员在舞台艺术各方面的定位与角色表演有了很深的体验和心得。"
演员要想塑造好一个角色,必须先得理解人物。《两地家书》是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她首先请著名京剧导演马科来上表演课,马科详细阐述了关于角色"动作"的重要性之后,她细细惴磨她所饰演的卓文君这一人物形象,为了准确地把握她的形体语言,她向上党名家柏扶疏老师学习练毛笔字,向乐队的演奏员学习弹古筝…… 要想成功塑造一个戏曲人物,光有形体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符合人物性格的唱腔。张爱珍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一次,戏演到了卓文君情深意切、终于盼来了司马相如的家书一折时,她处理得非常细致、准确。拿到这封信,本来非常兴奋,可打开一看,上面只有11个数字"1234567,7890"。这是什么意思?她思索着,台下的观众也看得非常地忘我,见她还没有想出来,就急急地喊出声来:"还不明白,是两个妻!"直令周围戏迷不满地对她发出了一片"嘘--"声。其实,上党梆子的音乐唱腔特点不仅只是高亢激越,不尽是阳刚,它还有秀丽、委婉、阴柔的特点。如果在一出戏里,既有阳刚又有阴柔,既有高亢又有委婉,那才是真正的视听享受。
"一个演员不能稍有成绩就停下脚步,不能在这一行当唱出了点名堂就满足。只有多方借鉴其他行当的唱腔,你的唱腔艺术才能更加丰满。"
《杀妻》是她冲击上党梆子唱腔艺术高峰的一次飞跃,《两地家书》则是她完善表演艺术的又一次重要的自我超越,面对这些成绩,她并没有满足,而是一直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杨门女将》中她饰演穆桂英,增添了自己的刀马旦功夫。她说,排刀马旦戏是为了增加和开拓自己的青衣、小旦戏路。《姐妹易嫁》中她一改平时大多饰演端庄大方的正面人物,而是饰演嫌贫爱富的反面人物张素花。《斩花堂》中她饰演被奸臣陷害的忠良之女、为人正直的宋巧莲,同时在剧中还为杀害宋巧莲之父的张金香一角配唱。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这出戏浓缩了所有杨家戏的板本,从"七星庙"演到"辞朝",她饰演的佘赛花,从小旦、刀马旦一直到青衣、老旦。 生活中,她的行当也是非常多,既当过剧团的领导,又是老师,还是妻子、母亲,但这第么多的行当丝毫没有影响了她的演戏。
"如今,张爱珍已是上党梆子表演艺术的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爱珍腔"广为流传,她为上党梆子做出了重大贡献。
"很小的时候,我听上党梆子;稍大一些,我学上党梆子;现在,我唱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是我一生的最爱,我会用我的一生来演绎上党梆子。" 她看到了上党梆子当前的处境:"在我市戏曲文化发展很不乐观,陵川县、沁水县剧团已经解散,泽州县剧团也不下乡演出了。原因有5种:剧团挑大梁的演员少;演职员收入偏低;各项社会保障不到位;没钱排不出新戏;老戏老唱,观众不满意。"
"为了使我市的戏曲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扭转现阶段低谷的局面,我个人有几点建议:让一些有名气的演员挂职到各县去扶持1至2年县级剧团,为各县培养一批青年演员;让市团的青年演员自己挑大梁去闯开市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戏剧院组织一批作家整理创新一批上党梆子老剧目,给老剧目披上新装、换上新衣,让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去看、去欣赏美妙悦耳的上党梆子艺术;为了不使上党梆子成为'夕阳艺术'、'垂暮艺术'请市里尽快办一所上党梆子戏曲学校,免费招收学员,用3年的时间培养一批上党梆子后继人才,出几个小'梅花';调入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文化艺术队伍,解决他(她)们的工作生活待遇问题。同时,要培养自己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
张爱珍的哥哥冯来生由于喜爱戏曲创作,先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高平、阳城县剧团及其当地不少业余剧团创作设计音乐唱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音乐专论和戏曲评论文章,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生长于高平这个戏曲之乡的张爱珍,从小耳闻目染,长期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地方戏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哥哥对音乐的执著和热情更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年幼的小爱珍。爱珍在同龄小孩中显现出众的音乐天赋也让哥哥欣喜,兄妹二人时常你拉我唱,为邻居带来欢声笑语。"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交城的水来,交城的山······"等,一首一首歌曲在小爱珍清脆嘹亮的演绎下,响彻整座山村。张爱珍与
1972年,高平县文化部开办"青年文艺培训班",在哥哥的动员下,13岁的小爱珍心怀忐忑的参加了考试。尽管竞争相当的激烈,爱珍在考场中超凡的表现还是让她顺利的考上了"青训班",开始了正式学习戏曲的生涯。 "青训班"设在米山乡定林寺内,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的艰苦,但对于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小爱珍来说,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训练。唱、做、念、打一套训练下来,常常累得就好似浑身散架,然而,老师的教诲,亲人的鼓励,时常萦绕在爱珍的脑海,坚定着她学好戏曲的决心。 五年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爱珍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这段经历无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艺术之路的踏脚石。
"青训班"结业后,张爱珍走上了人生社会的第一站--高平县人民剧团,担任演员。不久,团里准备移植上演京剧《蝶恋花》,由于嗓音条件好,张爱珍在青黄不接的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担任剧中的女主角,饰演杨开慧。
初出茅庐的张爱珍面对这个重要的角色,既欣喜,又担忧。为了更好地驾驭这个人物,张爱珍专门到北京,观摩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在《蝶恋花》中的表演,从唱腔到身段,举手投足、嬉笑怒骂,张爱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团后,张爱珍又查阅了更多有关杨开慧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内心感情着手,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唱腔表演上狠下功夫,最终使这个角色丰满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蝶恋花》的成功也标志着张爱珍舞台生涯的正式开始。
在艺术道路上,张爱珍始终在寻求各种方式,以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技艺。1979年,张爱珍拜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婉芝为师,吴老师精湛的唱腔及表演给了张爱珍莫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张爱珍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张爱珍的艺术造诣也在不断精进,由她主演的多部剧目在各种演出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她的表演也逐渐被认可和肯定。进京争夺"梅花奖"就成了她心中对艺术追求的目标。
此时的张爱珍已经成为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第二演出团的团长,她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门和本院、本团的大力支持。1991年,张爱珍带着精心编排的《杀妻》和《两地家书》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征程。张爱珍温文婉转的独特唱腔,与老搭档郭孝明珠联璧合的舞台表演,着实征服了首都的观众,上党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张爱珍如愿以偿,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梅花奖"的桂冠。"爱珍腔"也一下子成了戏曲界关注的焦点,全国媒体开始了铺天盖地的争相报道,张爱珍成功了。
多年的戏曲生涯中,张爱珍始终奔波于农村和城市的舞台之间,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暇照顾家人和孩子,对于这位名角,家人给的最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张爱珍的爱人张建国原先和她是一个剧团的演员,后来转做行政,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爱珍和孩子。张建国是个十分细心的丈夫,一切有关张爱珍的艺术资料他都会分门别类,梳理得相当仔细。
张爱珍有一儿一女,可能以前对孩子疏于照顾,如今工作负担轻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在家陪着孩子,似乎要将先前的母爱一股脑得补回来。张爱珍一家是安静的,和谐的。
张爱珍在上党梆子中取得的成就,使得她的艺术光环越发耀眼。同时,上党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受到了冷落,我市唯一的戏曲学校被兼并,戏曲班被取消,先前培养的戏曲人才也都分散各地,上党梆子的舞台上不再有新鲜的面孔出现了。
上党梆子即将后继无人的窘境,成了阻碍上党梆子发展的最基本障碍,培养上党梆子接班人成了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1999年,张爱珍在侄儿冯怀玉的提议下,自筹自创了"张爱珍少儿艺术中心",就是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然而,多年来,眼看着舞蹈、绘画、钢琴等课程的火爆场面,戏曲始终无人问津,张爱珍无奈且感叹:要抓紧时间培养戏曲人才啊!
作为多届省、市级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张爱珍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也曾多次向政府提出改革上党梆子的方案,修建大剧院,开办戏曲班······然而,至今没有落实,上党梆子的发展之路是否还能走得顺畅,张爱珍也显得十分迷茫和无助。
当前,上党梆子的舞台上还是以张爱珍、吴国华这一批八十年代的演员为主要支撑,抓紧时间培养后备人才成了振兴上党梆子首当其冲的关键问题。然而,要想全方位推进上党梆子的发展,势必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演出内容、角色体制、舞台音乐、人事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
其他信息
喜欢上党梆子的观(听)众都对张爱珍的名字非常熟悉。70年代末,张爱珍演唱的《皮秀英打虎》就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她的许多精彩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她那录制的唱片和发行的盒带被抢购一空。就连那些原来并不喜欢上党梆子的观众,听了张爱珍的演唱后,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上党梆子。下面以张爱珍在《皮秀英打虎》、《杀妻》和《两地家书》中的几个唱段为例,谈谈她的唱腔艺术的一些特点。先谈她的《皮秀英打虎》。
《皮秀英打虎》是上党梆子著名艺术家吴婉芝的成名作,唱腔难度很大。张爱珍敢于迎难而上,着力刻画和塑造了一个热情、爽朗、天真、活泼的猎户少女形象。此剧中皮秀英有一段十四句唱词的唱段。这段唱腔由和构成,张爱珍别开生面地把这段腔唱得绚丽多彩、层次分明,使人耳目一新。她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打破了唱腔开头传统的起腔程式,删去了冗长的节奏平稳的引奏过门,吸收了节拍自由、长于表现伤感情绪的旋法,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起腔程式,给人以清新之感。当唱腔转入节奏平稳、一板一眼的时,张爱珍以咬字真切、如泣如诉的演唱,把皮秀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表现得更加真切动人。尤其在"泪"字和"娘"字等处,糅进了动情的悲泣音唱法,听来更加感人肺腑,催人心酸。
当秀英面对恋人时,她羞答答地抚摸着还是在孩童时母亲为她置下的定亲之物--鸳鸯袋,不由沉浸在对爱情的热烈向往之中。这里她运用了一句以传统节奏型为基础而发展变化成的新腔"鸳鸯袋来梳妆台",准确、形象地把皮秀英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内心雀跃的情态勾画了出来。张爱珍演唱这句唱腔,吸收了民歌小调的演唱方法,使其腔调显得更为活泼、跳荡、顿挫分明、富有弹性。加之在过门音乐中又伴以热烈欢快的小唢呐,更加渲染了戏剧情节和气氛。
当秀英唱到"老爹爹如今年高迈,女儿的心事他不明白"时,唱腔转入,用散唱句型的唱腔形式把秀英踌躇不安的情绪表现得更为贴切、自然。"军爷诚实真可爱"一句,节奏逐渐加快,旋律起伏伸展,腔调高亢激越,感情热烈奔放,把皮秀英那种按捺不住的爱慕心,准确、自如地表现了出来。当皮秀英无意中与吴祯的目光相遇时,拖腔嘎然而止,在这静场中,无声胜有声地把皮秀英那种羞涩、激动的情态更加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最后,当皮秀英心意已定后,张爱珍以简洁明快的送板唱句,干净、利落、果断地结束了这段精彩唱段。
张爱珍对艺术一丝不苟,即使是不被人们重视的唱段,她也要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如皮秀英向吴祯表白自己的爱情时,借景喻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藤罗架上藤花开,今年花开君正来,你爱花莫等花开败,须趁春光早安排。"张爱珍从人物性格和感情需要出发,选择曲调活泼、节奏跳跃的来演唱,最后两句大胆地把和两种板式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发展和变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张爱珍在谈到演唱这段唱腔的体会时说:"这是皮秀英向吴祯倾吐爱情的一段唱,"春光"后面的小过门,使人仿佛听到了秀英此刻的心在紧张地跳动。尽管秀英心直口快、性格开朗、但她毕竟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我在唱到'花开败'的'败'字后,来了个停顿,为的是想把秀英那种欲言又止、羞涩激动的少女初恋时所特有的心理更准确细腻地表现出来。"这里仅四句唱词的一段唱腔,张爱珍唱得情趣盎然。
再谈她演唱的《杀妻》。
张爱珍在这出戏里扮演吴汉之妻王玉莲。帷幕拉开,王玉莲轻摇罗扇,吹火煎药,苦苦地盼着丈夫回来。当门响时,她以为是丈夫回来了,便兴冲冲地前去开门,不料,开门后不见丈夫,而是一阵秋风将门环吹得铛铛作响,于是玉莲顿感失望。张爱珍在"原来是秋风一阵它戏门环"这句唱词中用了一个低回腔,并在"戏"字上顿腔、重复,好象是对风儿的责怪。这一拟人化的演唱,生动、形象地把王玉莲盼夫归来的急切心情表现得细腻入微,余味无穷。
吴汉归来,王玉莲见他满面愁容,举止失措,心中顿生疑虑。但她仍痴情相待。当吴汉酒后举剑杀妻时,她问明情由后,犹如晴天霹雳,顿时呆若木鸡。这里,张爱珍演唱的一个曲调前低后高,感情前虚后实,力度前轻后重的两节腔叫板"哎",把王玉莲此刻闻言惊愕,如痴如呆的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紧接着"驸马他话当年触目惊心"一句唱腔突然翻高,犹如异峰突起,表达了人物身心遭受的巨大震动。"霎时间浑身颤如履寒冰",一句则运用颤音唱法,使之缓疾顿挫,起伏跌宕。"王吴两家有仇恨,为妻不是起祸根,苍天生莲又生汉,为什么生死冤家又结亲……"一段,几乎不是在唱,而是在说,甚至近乎于呐喊,表达了人物情绪的巨大悲痛和不平。这个一气呵成的唱段,观众无不为那含着血泪的唱诉所感动,为剧中人那悲愤与不平洒下同情的泪水。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声自情动,以情带声的缘故吧。当王玉莲明白吴汉为了兴汉灭莽、取信于民不得不把她杀死时,王玉莲陷入绝望之中,一个短促的停顿,使人们感到此刻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张爱珍用"炸音"演唱了一句"驸马!"。这一声'叫板',震撼长空,撕人心肺,把王玉莲临死前绝望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继而,她又采用轻声唱道:"夫君哪……",这一声又恰似语重心长的嘱咐,深沉哀怨,动人心弦。这种'双叫板',在以往的传统剧目中运用实属罕见。张爱珍与唱腔设计者从人物和感情的需要出发,创造的这种叫板形式与唱法,即使人物的感情变化顺理成章,同时又增强了唱腔音乐的对比性和感染力。尽管王玉莲无限依恋美好的爱情,但他为壮夫志。最后还是决定以死相酬,谏喻世人。"报国仇雪家恨名正言顺,行大义表赤心取信于民。妻愿舍身平民愤,抛洒碧血溅龙鳞。"这段唱,不仅表现了王玉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而且也是王玉莲这个悲剧性人物对封建社会的严厉控诉。
"窗前梅树是我友,园中桃林知我心。砍下梅桃伴我走,做成棺木殓我身……"这段是王玉莲在临终前嘱咐丈夫吴汉的话。此唱段腔很长,一共四十八句,唱词写得很有感情。张爱珍和唱腔设计者着重从平淡之中描述王玉莲贤淑善良、深明大义的性格和感情,通过三个不同情绪的"驸马啊!"把嘱咐丈夫的三件事层层深化,将夫妻之间的关切和情爱表达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情彻肺腑,感人至深,观众无不为之动情洒泪,嘘叹难禁。张爱珍在唱到"鼓打三更梦里寻……"的结尾句时,吸收了现代歌曲的润腔方法,运用气息控制和不断变换音色等演唱技巧,声音由强到弱,逐渐消失,借以表达情绪延续伸展,难以尽言的意图。特别是在此戏结尾的一段唱中,一句"血溅龙鳞待来生!"的新甩腔送板,更令人回肠荡气,犹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使王玉莲的控诉达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境地,十分成功地塑造了王玉莲的悲剧形象。
最后谈由她主演的《两地家书》。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的习惯,上党梆子的男女声腔总是偏重于高音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种单一的高而尖的唱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了。在《两地家书》中,唱腔设计者与张爱珍十分注重对中低音区的开发。例如,在司马相如的幻觉中出现卓文君的形象时,卓文君那"万不料你是薄情郎"的一段腔,旋律一直在中低音区进行。这样,更便于表现卓文君埋藏在心底的哀怨和悲愤。
《两地家书》中,张爱珍还借鉴吸收了弹唱方法,在大量的五字腔垛句唱腔中得到充分运用。如卓文君在思念丈夫时唱道:"琴是夫君物,见物愈思人,琴音似夫语,闻声更伤心。"这段唱基本上是沿用了《杀妻》中五字垛句腔的句式结构。卓文君给丈夫写信时唱道:"从一写到万,句句是思恋,殷殷妻子心,盼夫归故园。"这段腔则采用了园舞曲式的四分之三节拍,这样,便使唱腔更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人情测不透,世态冷飕飕,原图人长久,无端遭践蹂。"一段唱又采用了在快板中夹慢板的形式。这段五字腔前后均为四分之一节拍的快板,使五字腔节奏突然拉慢一倍。演唱弹吐结合、柔顿并置,一张一弛,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强调了情绪的表达。
她在《两地家书》中,对如何运用演唱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卓文君痛斥司马相如的唱段:"巴山亲眼见,锦水亲耳闻。天地可作证,日月可为凭。世闻何为贵,信义值万金。誓约心上印,日夜等夫君。"这段唱腔的旋律,便是由传统发展变化而来的,使人感到格外清新、别致,字字紧连、扣人心弦。当卓文君唱道:"人间信义沦丧尽"时,唱腔甩入高腔,乐队突然以强音托腔伴奏,其效果犹如决堤洪水波涛滚滚,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张爱珍嗓音圆润甜美,行腔委婉缠绵,所来神韵无穷,堪称上党梆子一绝。她有一幅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但她却不为唱而唱,不故意卖弄技巧。她的唱与做都环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塑造、突出生动的典型形象。因此,她的唱腔能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她的唱,是为了充分表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有时我们听着张爱珍的演唱,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她所创造的那个活生生的人物,真可以说是听其声,如见剧中人。
传统唱腔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张爱珍很注重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善于向前辈艺人学习。她在青训班时,唱工老师为她打好了演唱基础,后又师承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婉芝,她对吴派唱腔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又多次亲聆吴老师的教诲,得其真传。同时,她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框框、格局,敢于大胆创新,以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复杂的性格、感情。她不仅注意吸取上党梆子旦角各流派的长处,用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在许多剧目中,她还借鉴须生的唱法。如她在《两地家书》中用演唱"万不料你是薄情郎"一句,就是借用了上党梆子著名演员郭金顺在《三关排宴》里演唱"自从俺兄弟们幽州分手"一句的行腔旋法。
在张爱珍的唱腔中,有时也运用"炸音",这是吸收了花脸的唱法,为了加重语气,加强气势。不仅如此,她还善于博采众长,向兄弟剧种吸取营养。她曾受到过京剧老师的熏陶,又得到过昆曲、晋剧、豫剧名家的指导,因此,在她的唱腔里,常有新声,常有新法、常有新意。借鉴歌曲发声,用以丰富和加强上党梆子唱腔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是张爱珍唱腔的又一显著特色。在《杀妻》和《两地家书》的唱腔中,就饱和着这种养分。由于她熟练地掌握了优秀传统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听起来不仅没有生硬之感,而且使人倍感亲切。
张爱珍正值风华正茂的年月,愿她为上党梆子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