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谷音个人资料
梁谷音,女,1942年4月出生。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原籍浙江新昌。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戏曲学校)。师承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专攻六旦(花旦)。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奖。上海同济大学的兼职教授。 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一、五两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得主。
梁谷音人物生平
梁谷音,女,1942年4月出生。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原籍浙江新昌。现为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戏曲学校)。师承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专攻六旦(花旦)。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奖。上海同济大学的兼职教授。 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一、五两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得主。
戏路宽广,正旦、花旦等均能应工,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烂柯山》、《思凡》、《借茶》、《活捉》、《佳期》等都有出色的表演。
她主演的《潘金莲》荣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拍成电视后,获全国电视剧二等奖。她主演的《琵琶记》获第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她本人获优秀表演奖。1993年获中日友好协会基金会奖赏,以及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
她还数次赴香港、台湾演出和讲学,又先后赴美、英、日、丹麦和瑞典等国家演出,受到观众高度评价。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女,汉族。1942年4月出生,原籍浙江新昌。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戏曲学校)。师承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专攻六旦(花旦)。1961年毕业,加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为该团的十大金牌之一。文革期间,青年京昆剧团解散,下放到上海化工厂当工人。1973年调至浙江省京剧团工作,参加《奇袭白虎山》等剧的演出。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由浙江调回上海,加盟上海昆剧团。 回到上海后,她恢复了《烂柯山》、《思凡》、《下山》、《借茶》、《活捉》等拿手的传统剧目,1980年创排新戏《画皮》,在温州演出,连满一月。1980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2年赴西安、武汉、北京等地演出《烂柯山》、《枯井案》。1983年赴香港演出,主演《烂柯山》、《思凡》、《下山》、《画皮》等剧。1985年参加纪念周信芳诞辰的演出活动,演出京剧《乌龙院》及昆剧《佳期》,荣获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1987年创排大戏《潘金莲》,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该剧由上海艺术研究所摄制成戏曲电视剧,获全国戏曲片二等奖。1987年上半年随上海昆剧团赴美国旧金山、夏威夷进行友好城市文化交流。1987年下半年又随团赴英国、丹麦、瑞典等国巡回演出达三个月。主演剧目《秋江》。1988年参加北京京剧团纪念梅兰芳诞辰赴香港演出,主演剧目《痴梦》、《佳期》。1989年6月随团赴美国演出。1989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身份访问日本。1989年她的《潘金莲》获首届"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在日本主演《潘金莲》、《新蝴蝶梦》,连满三十二场。1990年当选上海第七届政协委员。1991年11月在上海举办《梁谷音昆剧专场》,演出三个独角戏:《画皮》、《寻梦》、《婉容》。1991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92年又在日本展演了《梁谷音一人舞台》,连演十四场。1993年排演新编《牡丹亭》,再度获白玉兰主角奖。1996年10月,四度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讲课。1997年在新加坡举办《梁谷音一人舞台》专场演出。1997年11月,随全国五大昆剧团联合组成的中国昆剧团赴台湾演出,主演《描容》、《痴诉点香》、《痴梦》、《活捉》等剧。98年随上海戏剧家代表团赴德国讲学和文化交流演出。
梁谷音活动年表
1986年,农历丙寅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1987年4月13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十六日:1987年天津梅派艺术展览演出第三场
1988年5月10日,农历戊辰年三月廿五日,19时:首届海内外梅兰芳艺术大汇演第五天
2005年7月,农历乙酉年:首套以昆曲艺术为主题的传记类专题片DVD《寻梦半世纪》发行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
2006年7月6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时:纪念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2006年8月9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十六日,上午:第二期浙江省青年表演人才高级研修班暨全省青年演员戏曲花旦高研班开学典礼举行
2007年3月17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廿八日,19时30分:2007年"百花芬芳--京昆系列演出季"开幕式
2007年10月3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一场
2007年10月6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场
2007年1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言慧珠表演艺术教学成果研讨展演大型京昆演唱会暨开幕式举行
2007年12月1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19时15分:言慧珠表演艺术教学成果研讨活动第一天
2007年12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时30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12月29日演出
2008年1月25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十八日,19时15分:"丑行天下"--刘异龙戏迎新春专场举行
2008年5月6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二日: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一天
2008年5月8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2008年5月10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六日: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五天
艺术特点
梁谷音的表演细腻优美,早在学生时代,就显露出她的艺术才华。1959年一出《刺梁》获上海青年会演一等奖。1961年毕业时,她已成为给昆剧班中的佼佼者。表演艺术家言慧珠曾在解放日报撰文,题为《表情细腻,戏路宽广》,指出梁谷音的表演能力已超出一般青年演员体现的范畴。 梁谷音是位性格演员,她能调动各种手段,刻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如《思凡》中的小尼姑、《烂柯山》中的崔氏、《潘金莲》中的潘金莲、《婉容》中的婉容、《描容》中的赵五娘,都各具鲜明的性格特点,而且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都能细腻的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香港著名作家施叔青在民报撰文,评梁谷音的潘金莲:"把媚、恨、爱以及一丝风骚都结合一起,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潘金莲"。
梁谷音的表演讲究身段的优美、讲究创新,但又不失规矩。著名画家程十发评梁谷音的《烂柯山》说:"一颦一笑,都翩翩入画。"著名画家谢稚柳、陈佩秋在《艺术世界》撰文说:"梁谷音的戏是千百张仕女图"。
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在《北京日报》撰文说:"梁谷音的身段,软中有硬,冲破了程式化,但又绝对是戏曲化。"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峰火连天,梁谷音在她母亲的腹中随着一行乡民在浙东的山区里疲命逃难,在金华的山谷中呱呱落地, 一声响亮的哭声划破拂晓天空,音旋山谷,她母亲因此取名"谷音"。这是梁谷音名字的由来,也许正是这艺术化的名字注定梁谷音要从事艺术一辈子,是巧合,是命矣,是缘矣。因为父亲早亡,家中六个孩子给她母亲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母亲一连送掉了三位妹妹,把梁谷音也寄养在新昌县的"万福庵"里,等有钱了过几年领回,无钱就一切由尼姑们决定。就这样,梁谷音在寂寞的庵堂生活了足足四年,终日眼前香烟袅袅,耳边木鱼声声,半夜被窗外的四大金钢凶煞的模样梦惊三更。渐渐地尼姑庵萧条了,尼姑们也逃掉了好多,政府也决定把"万福庵"收回改为税务局,梁谷音的何去何从必须要解决。老天有眼,恰好有位远房亲戚从报纸上看到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招收昆曲训练班,年龄正好符合,他把这消息告诉了在上海打工的她的母亲,她母亲与当家尼姑商量,然后决定梁谷音离开"万福庵",只身一个十岁的孩子千里迢迢去上海报考。
梁谷音身上缝了一块布条,上写道"我叫梁谷音,先坐汽车到杭州,然后转乘火车到上海,上海站有人接",就这样,同车的一位好心叔叔一路尽义务把梁谷音带到了大上海,送到了在上海站迎接梁谷音的妈妈面前,顺利地考进了昆曲训练班,决定了梁谷音的命运,也减轻了她母亲沉重的经济负担。
梁谷音终究是在农村长大,土里土气,家里又穷,身上穿的是土布破旧长袍,而周围的同学有的都穿的是皮大衣,锦锻袄,梁谷音脸色饥黄,神色呆滞,因此考试时差一点不取,最后一位考官(后来上海昆剧团的团长--李文轩)讲"这孩子眼睛会讲话",决定先作备取生,试学一年。梁谷音自知是备取生,不能和同学们相比,需加倍努力,不然一年被淘汰,谁来养活自己呢?因此学习很用功,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别人练一遍,梁谷音练数遍。但梁谷音还是经常坐冷板凳,因梁谷音在一群亮丽活泼的女孩中显得黯淡,引不起老师的注视,突然有一日,主教老师朱传茗讲"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梁谷音,你来一遍'定情赐盒'中的出场",梁谷音想一定要给老师一个好印象,用足了吃奶的功夫放开了嗓子,扭呀扭的出了场,拼命瞪大了眼睛,拼命地笑,逗得朱老师哈哈大笑,"好了!好了!你虽然不像杨贵妃,但看出了你的灵气,你的艺术天分。"就此开始,梁谷音再不坐冷板凳,一学期结束,梁谷音就成为班里的尖子。
《思凡·下山》
《思凡·下山》是梁谷音的成名作,也是学生时代的代表作,梨园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句行话,因为这二个都是独角戏,一个人在舞台上三十分钟,连唱带做,载歌载舞,一气呵成,而不能让观众感到瘟,这需要演员有一定的功力。这个戏的成功来自于老师的辛劳,自己的努力,更来自于梁谷音在"万福庵"四年的生活,梁谷音想起朝夕钟鼓沉沉,死气沉沉,梁谷音忆起小尼姑们麻木的神态,寂寞的黄昏,梁谷音想起没完没了的念经声,敲不完的木鱼声,最让梁谷音难以忘怀是逃出庵去的小尼姑们过了一年抱着孩子喜气洋洋来看望师父们的情景,这一切的一切均在梁谷音脑中旋转,在梁谷音心中涌出,与戏中的内容唱词吻合,梁谷音忘了台上台下,忘了是梁谷音还是小尼姑,每当梁谷音演到"但愿生下一个小孩儿,可不快活煞了我"梁谷音"跳跳蹦蹦地下场而再回头一笑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才使梁谷音又回到现实中的梁谷音。
在学校的八年学艺生涯中,梁谷音主要是学老师,模彷老师,勤学苦练基本功,毕业以后,就进入创造角色,研究角色;开拓思路,把握人物,看书,看别人演戏,看前辈的精彩表演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通过多年的舞台生涯,梁谷音觉得昆剧艺术的表演,既要古典美又要现代美,要把古典的传统形式牢牢掌握住,又要与现代文化的审美观融合,统一起来,既要让人感到你是个古代的人,又要能体现出现代意识,让现代人理解,这也是慢慢地悟出来的。因此在梁谷音近廿年的表演中,梁谷音试图融现代意识于传统形式之中,譬如梁谷音经常演的《烂柯山》,这是一个很出名的、内容完整的传统戏。朱买臣砍柴为生,廿年夫妻生活很清贫,妻子难耐饥寒,逼他写下休书,改嫁张木匠,结果也难称心,又离了木匠,而恰恰此时朱买臣中了高官,她悔恨交加以至神经失常,半疯半癫去找前夫,朱买臣痛骂她一场,马前泼水以示覆水难收,崔氏羞愧跳河自尽。照过去传统崔氏是扫帚星,她嫁朱买臣,朱买臣中不了官,她一离开朱买臣,朱买臣就中了官,她嫁张木匠,张木匠新婚之夜就跌断了腿,因此把一切责任就推倒在崔氏的身上。
梁谷音想,从故事内容讲,在古代这样的女子大逆不道,不能从一而终,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梁谷音又真的很同情她,她并非水性杨花或嫌贫爱富,而只是为了温饱,朱买臣要她粒米煮粥,还要自得其乐,一般女子怎能忍受。当然她与王宝钏相比是低了,但她没有文化,目光短浅,跟了朱买臣廿年,吃不饱,穿不暖,很难为她了,就为了要活下去,为这点要求造成她那么大的悲剧,好象不平衡,应该给她一点同情,不要把她完全作为反面人物来处理,剧中梁谷音们不作原结构改动,重在变其立意与情感。在《泼水》一场里,崔氏逼朱买臣写了休书,又改嫁张木匠;朱买臣虽然对崔氏还有夫妻之情,几次欲收难收,在众目睽睽下,他何以拉下脸皮破镜重圆,只得将水泼地,以示覆水难收,梁谷音也难以收你回去,这也是无奈之举,完全可以理解,因此朱买臣所为也不能去指责他。而崔氏此时已失去常态,她盲目地产生希望,一厢情愿,头顶红花,身披红袄,兴高采烈地去找前夫,满怀信心地以为丈夫会收留于她,她可以稳稳当当作夫人,这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的自说自话,但也处在一个正常人的矛盾之中,她想到田家农户多收了十斗米还要娶一妾,何况朱买臣做了官,肯定娶新夫人,不由悔愧万分,但又想梁谷音终究是他旧时妻,论夫人梁谷音该第一位,于是莫名其妙地又狂笑起来,这段戏要演出崔氏的复杂心态,要演出她半疯半癫的状态,要夸张,要美,要尊重传统的表演手法,但又要打破程式,要给观众一点刺激,要让观众对崔氏的命运结局全身心地关注,梁谷音在《泼水》中加大动作幅度,吸收了一点印度舞蹈,和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把它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使人看不出痕迹。
外界评论
哪个女孩都愿意演美女、闺秀、娘娘、公主,文文雅雅,雍容华贵,使人着迷,让人倾倒,梁谷音又何尝不想演 杨贵妃、王昭君、西施……,但命运却让梁谷音与这些(坏女人)结上了缘,崔氏,潘金莲,阎惜姣……等陪伴着梁谷音走过艺术人生多少个春秋。
梁谷音觉得人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分,好与坏是戏的结束,而不是戏的开场,戏要一层层地演下来,戏的开始她是怎样的人就怎样演,千万别一出场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观众。人生来无所谓好坏,都是环境和人的变化造成,一个人的悲喜剧与好坏之分,而且好与坏也不是绝对的,不能简单化,要把人物放在X光下放大在舞台上,让观众像医生那样看得一清二楚,要演出人物当时的思想、道德、人性和人情,结论让观众去下,答案让观众去定。梁谷音八十年代经常演的两出戏《借茶·活捉》、《潘金莲》都是小改大动,小改就是忠于传统的戏剧情节和表演特色,大动就是改变人物基调,改动量不大,但却是质变。
《借茶·活捉》解放后就一直是禁戏,没人敢动,梁谷音和师兄刘异龙是全国第一个复演,压力很大,能不能公演是个未知数。这个戏有技巧,有嘘头,但是舞台太恐怖,不净化,梁谷音们既保留传统又尽量加以美化,把这戏成为一个富有韵味,漂亮的对子戏。
阎惜姣是个底层的少女,她没有文化,门弟不高,生活不富有,也没人给她温暖,百无聊赖,只能靠一点美色去获取自己虚荣心的满足。《借茶》出场时,锣鼓打得很轻,平平淡淡的,漫不经心的,百般无聊地拖着步子出来,一个懒洋洋的呵欠作为第一个给观众的亮相,一下子把她的身份和心情都交代出来了。这样的女子最容易上勾,张文远稍下功夫就把她勾住了,爱情在她是第一回,哪怕不是真正的爱情也会当真,那时阎惜姣还不认识宋江,是在嫁宋江之前,她在《借茶》时确实感情上很纯,要演出少女的媚态,演出盲目对男欢女爱的需要,演出一个美丽的底层少女虚荣心,演出她对张文远的真正喜欢。《活捉》昆曲名《情勾》,在本质上不同于别的剧种,强调是用情去勾魂,而针对张文远的报复去《活捉》,要报复她应该去活捉宋江,因是宋江杀了她,所以她去找张文远只是想把生前达不到的东西在身后得到,但她没有力量把张文远从人间拉到阴间,只能抓住他好色的弱点,利用美色来情勾张文远,达到生死相伴的目的。在张文远三看阎惜姣的过程中,阎惜姣一定要把自己千娇百媚展示在张文远面前,靠着桌子左右扭过身子,最后脱下黑色外衣,露出红色内衣,以让人无法抵挡的媚态使张文远彻底迷住,情不自禁随着阎惜姣的眼神,姿态满台转,最后不知不觉地拥着阎惜姣走入地下,做对阴间夫妻。
《借茶·活捉》中阎惜姣在感情上始终是张文远,别无二心,以优美的格调去演就不会给人可怕的感觉,根本不必用宋江上梁山的政治标准来批判阎惜姣,她根本不懂政治,她只知自己喜欢张文远,为了这个目的做了不该对宋江要挟的错误手段,而酿成被杀的悲剧。如果说《借茶》是一杯淡淡的绿茶,《活捉》就是杯浓浓的咖啡。这个戏上演后受到各方的热烈欢迎,全国很多剧种也都纷纷出笼,很快成了梁谷音的代表作。
风风雨雨舞台生涯四十年,梁谷音成功过,失败过,闪光过,失落过,但她从未停下过,自从尼姑庵走出,她就与昆曲共命运,同呼吸。小尼姑、潘金莲、阎惜姣、田氏、杜丽娘、红娘、琵琶女……,一个个古代女子陪伴梁谷音度过了人生,她充实,她有许多戏中朋友,她一点不寂寞,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她一生足矣,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