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兰年龄资料哪里人,个人简介,艺术道路,艺术风格(夏文兰是谁?)

夏文兰个人资料

夏文兰(1965年1月-2015年8月16日),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政协盐都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德艺双馨艺术家,江苏南京秦淮区文化馆研究员、曲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师承相声艺术家姜昆。

夏文兰年龄资料哪里人,个人简介,艺术道路,艺术风格(夏文兰是谁?)

夏文兰个人简介

在丈夫倪明的影响下,走上相声创作表演之路的。自1985年起,夏文兰就悉心研究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苏卫视隆重推了《倪明、夏文兰相声专辑》。中国昆鹏网络公司和湖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专题片《中国相声》中,介绍了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相声。2002年8月,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兰相声VCD专辑(上下集)》。2005年全国首届相声小品汇演,他们创作表演的《永远是朋友》荣获金奖。同时,他们创作了《五彩缤纷》、《悄悄话》、《家乡美》等上百个相声段子,其中许多段子,他俩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综艺大观》、《艺苑风景线》等栏目中演播,还在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晚会中亮相。中国曲协的《曲艺》杂志2002年8月号,刊登"倪明夏文兰男女相声"专辑,当期的封面封底均为彩照《夫妻笑星五彩缤纷--倪明夏文兰舞台艺术集锦》。夏文兰还是盐城工学院、东南大学等高校特聘聘教授。

2015年8月16日14:30分因肝癌晚期治愈无效在江苏肿瘤医院病逝。

姜昆女徒弟夏文兰去世,年仅50岁,苗阜同行好友等人纷纷悼念。相声演员苗阜微博悼念:"今年相声界是怎么了文兰姐走好!"。

夏文兰艺术道路

古人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今日看来,这话值得推敲。不过,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有相当的普遍性。既然是"相当的普遍性",那就意味着有例外的情形存。比如:相声这一地地道道的北方曲种,在南方的江苏,却绽放了一朵娇艳的鲜花。这就是倪明、夏文兰的男女的相声。在我的见闻中,男女同台说相声的不多, 夫妻同台说相声的更少,而出相声作品专集的伉俪,那就少而又少堪称凤毛麟角了。

夏文兰成为相声演员,纯属偶然。1984年6月,盐城市组织庆"七一"文艺晚会,特邀倪明表演相声。但就在即将登台表演他创作的《颂歌献给党》之际,不料在这节骨眼上,与他搭档的同伴因故无法参加演出,这下可急坏了倪明。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找谁呢?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有人提出让夏文兰顶替。18岁的小夏是盐城工艺品总厂的绣花女工,因为她的歌唱得特别好,故是出了名的"金嗓子"。听说邀请小夏说相声,不但她父母坚决反对,就连小夏也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他们一致认为,一个大姑娘说相声,像啥?!

小倪经过多次软泡硬磨,小夏就是无动于衷。见此情形,头脑活络的倪明灵机一动,对着夏文兰唱起了当时流行的歌曲《十八的姑娘一枝花》,不过是改了歌词:"十八的文兰一枝花,一枝花,高挑的身材秀丽的嘴巴,俊俏的脸蛋似红霞……" 小倪的声情并茂逗乐了小夏,她也不甘示弱地回敬起来:"姑娘十八人人夸,你这个小伙乱点将可像个大傻瓜……"小倪看小夏的那股生动表情和良好唱功,认为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拍大腿道:"就是你了,这不是配合得挺好吗?"见小夏还在犹豫,他就趁热打铁:"《颂歌献给党》这段相声是以唱为主,只要求你按内容唱就行了。"凭着小倪的真诚,小夏终于答应上台试一试,但是认定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出乎意料,这"一试"的合作却非常成功。一男一女配合的表演,由于形式新,表演正,"笑果"佳,立刻引起轰动,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那时全国的相声演员中要找个女的还真难,而夏文兰在相声界可谓是开了先河。打这以后,电视台、各式各样晚会,特别点他俩的相声。形势"逼迫"他们不但经常在一起演出,还经常在一起研究相声创作及表演技巧。小夏也从观众的掌声和鲜花中受到了鼓舞与褒奖,与她父母一样改变了大姑娘不说相声的偏见,开始迷上了相声,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共同的艺术生涯中,小夏感到倪明虽不是高大魁梧的美男子,可一双笑眯眯的小眼睛却透着聪明机灵,特别是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感动了小夏。而小夏在倪明的眼中那就更甭说了,性格温柔,形象妩媚,又是事业上的好帮手。观众的掌声、欢笑,把他们连结在一起,他俩的心田中也渐渐萌发了爱情的种子,而这种子终于在1984年国庆佳节开花结果,彼此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俩的姻缘,可谓"相声为媒"。就在他们收获爱情的时候,盐城市文化馆的领导珍惜人才,遂将他们分别从工厂调入文化馆。从此,二人由业余走上了专业之路。

男女相声本来就少,夫妻相声则更是罕见。夫唱妇随--不,妇唱夫随。因为他们是女逗男捧。观众评论:"丈夫是绿叶,妻子是红花。绿叶配红花,彼此相得益彰。"从1984年起,夏文兰与倪明合作在舞台上表演相声,至今已有20余年。她俩不仅把笑声送给国内观众,还把欢乐送给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观众,每次演完都是掌声雷鸣鲜花簇拥。她深有感慨:"甜美的爱情,促进了事业;事业的成功,爱情更甜美。二者相辅相成。"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在祝贺夏文兰从艺20年之际夸奖她说:"我一直以为夏文兰坚持不了几年,没想到她居然坚持到了现在,她真是女相声演员学习的榜样。"

1990年"九九"重阳节之际,姜昆随中国广播艺术团来到苏北盐城演出。为了表示欢迎,盐城市特地挑选两个节目参加演出。前者是国家顶尖水平,后者是苏北地区档次。后者要和前者共同表演,似有"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但倪明他们不管这些,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与艺术大腕一起登台献艺。

孰料,姜昆看了倪明夏文兰的表演,好像发现赵本山而发现了"新大陆"。他惊叹,没有想到在这贫乡僻壤之地,还有这样的优秀人才,大加赞赏,觉得两人的表演与他心目中的男女相声全然不同,特别是小夏潇洒的台风,俊美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更使他感到男女相声前途无量,可喜可贺。

演出一结束,姜昆主动与他们夫妇二人交流情况。谁知一交流,姜昆不仅对夏文兰有全新的认识,而且对倪明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原来倪明把姜昆当作心中的偶像,故在这之前三五年间,倪明对相声大家姜昆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一是有关他的从艺之路,二是有关他的相声作品,三是有关他的新闻报道。倪明搜集这三方面的资料有100多篇约数十万字,对姜昆的一切了如指掌。姜昆闻之极为惊讶,觉得这对夫妇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令人钦佩。同时,他对倪夏夫妇二人进行了"零距离"的考核与答辩,认为功底扎实,甚为满意,可圈可点。于是,当下决定收他们为徒。结果在"九九"重阳节正式举行拜师仪式,倪明夏文兰成了姜昆所收的唯一的一对夫妻弟子。在隆重而热烈的拜师仪式上,姜昆"现挂":"你们想不想当明星?"倪明"戏说":"不想当明星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名师高徒的问答获得满堂彩。姜昆是国内第一位收夫妻为徒的相声艺术家。姜昆收徒要求极为严格,至今已收20多位弟子,其中夏文兰是唯一的一位女弟子。

姜昆自豪地说:"我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徒弟,一个是大山,一个是文兰,大山成了国际相声的传播者,而文兰则成了国内女相声演员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话不虚。因为全国有100多位女相声演员,但有影响的实为凤毛麟角。至于有影响的夫妻相声演员更是"独一有二"。所谓"独一",就是在地方只有倪明夏文兰这对夫妻相声演员;所谓"有二",就是在部队广州军区文工团还有一对夫妻相声演员。由此可见,获得成功的夫妻相声演员难能可贵。难怪相声艺术家侯耀文在评价夏文兰时称道:"南方人说北方人的相声不容易,南方的女人说北方男人说的相声更不容易。"

由南开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等人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关于相声艺术的工具书《相声大词典》日前在天津举行了首发式。著名夫妻笑星夏文兰、倪明以及儿子倪夏宇均被收入了该词典,一家三口同时被收入词典,这在中国相声界还是个案。《相声大词典》对于夏文兰、倪明、倪夏宇及南京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长期坚持公益演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两口子在培养新人,扶持后生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请各位弟子向倪明、夏文兰老师献花、行鞠躬礼……"随着主持人的话音出口,朱军、刘亚伟、李义、童辉等12位业余相声演员,一个个手捧献花一字排开,向"夫妻笑星"行拜师礼。就在这时,台上出现了拜师议程中没有的一幕:有的弟子突然跪倒,按相声界老的拜师传统行"跪拜礼"。倪明、夏文兰面对这一幕,赶忙弯腰伸手拉起众弟子,"咱们今儿是'好事新办',不兴这个,快快请起。"

"夫妻笑星"昨天上午在南京龙江宾馆举办收徒仪式,程序上是按改良后的传统方式进行的。国内相声界泰斗、87岁高龄的张永熙先生坐镇现场,省内曲艺界芦明、梁尚义、吕少明、李国先来了,北京的相声名家孙晨、邓小林、白桦等也专程赶到,分别担当"引、保、代"三个角色。在相声界,引师是指将徒弟引荐给师父者;保师就是要向观众及师父保证徒弟的人品;代师是由于某种原因师父无法继续传授技艺给徒弟时,可由代师来代替师父。

或许是相声界难得一见的"五代同堂",现场气氛庄重但不失热烈,众弟子一时受到感染,所以自作主张行起"跪拜礼"。目睹这一切,张永熙先生心情有些复杂,他一方面为有这么多喜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拜师学艺感到高兴,但同时,他又不赞成拜师当中行"跪拜礼"。

张永熙登台致词时动情地说:"倪明、夏文兰这些年推广相声艺术,每年演出都在150场以上,吃了不少苦。他们原先并没有收徒的打算,还是我给他们下的'命令':既然有这么多才艺出众的'粉丝'喜欢你们,干嘛不收啊!不过呢,我不赞成'跪拜礼'这种旧时代的方式。咱今儿就立个不成文的规矩:从今往后拜师,绝不再行'跪拜礼'。"

张永熙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个人。在一片掌声中,老爷子幽默地跟上一句:"大家鼓掌通过,这规矩就算是定下了!"

艺术风格

女性表演相声的要诀,夏文兰总结有三条,第一就是一定要表现出女性美。诙谐而不滑稽,即使自嘲,也注意不要损害自己的形象;第二是要围绕女性话题,不是用男性化的动作语言来娱乐观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表演的时候让大家过度关注个人的外貌和身材,而是要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

舞台上,夏文兰倾情演绎、升华作品的内涵和品味,或说或唱,或逗或噱,举手投足,活泼而不泼辣;谈事论理,文雅而不沉闷;细语浅笑,诙谐而不滑稽 ;状人抒情,机智而不狡猾 ;即使相声中需要必不可少的自嘲时,夏文兰也十分注意庄谐有度,不影响自己的端庄韵致和柔美形象,不耍贫嘴,不哗众取宠,而是着力靠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把握来旁逸斜出,酿造出温文尔雅的幽默效果 ;贬损自身形象的包袱即使再响再叫座,夏文兰也绝不使用 ;万不得已需要演员出乖露丑时,也是由担当捧哏角色的倪明自告奋勇地抢过去,达到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他俩还善用子母哏,文兰惯于脱口而出简洁对仗的语句,用女性特有的机智优雅,把倪明"装进语言的陷阱里去",由之爆出相声特有的艺术效果。

自1985年起,夏文兰悉心研究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和发展路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87年,她表演的《百花盛开》在江苏省曲艺大赛中一举获得二等奖。1991年,在全国青年业余相声比赛中,她表演的《五彩缤纷》获得逗哏二等奖。这是建国以来,女相声演员在同类比赛当中获得的最高奖次。1993年,在首届"火花杯"女子相声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同年,在"马三立杯"中国业余相声邀请赛上,她表演的《悄悄话》获得二等奖。1995年,在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中,她创作表演的《怎么了》获优秀作品奖,个人获"荧屏奖"。1996年,夏文兰和倪明共同推出了我国第一部男女相声专辑《夏文兰、倪明相声作品选》,该书系江苏省建国5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丛书之一。同年,夏文兰获得盐城市"八五期间建设标兵"、"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等称号。1997年,夏文兰。倪明在故乡镇江举办了两场个人相声专场,全部收人捐赠给希望工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扬子晚报》、《今晚报》、《曲艺》等报刊介绍了夏文兰和她的男女相声。夏文兰表演的相声,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以及江苏、山东、上海、河北、湖南等电视台播出。在创作表演之余,夏文兰还发表了《男女相声琐议》、《谈相声表演中的女性美》等文章。姜昆称她的表演清新别致、富有个性、机智幽默、雅谐共赏。

创建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是由江苏相声演员自发成立而言,成立于2008年,被誉为"北侯南张"中"南张"的国宝级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永熙为名誉顾问,梁尚义为名誉主席,被誉为"柳活大王"吕少明为主席,李国先、倪明、夏文兰为副主席。创立至今已有5年,俱乐部创立了全国首家公益惠民小剧场,每个周六的晚上,为市民免费上演相声演出。

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原名南京相声俱乐部,2011年,由江苏华恒昌集团冠名赞助,改为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俱乐部除了每周六的剧场演出之外,还进学校,到工厂,下部队,跑农村,进社区,举办"美好江苏行--惠民公益演出",演出次数达600余场,观众人数达30万人次。

1.2008年9月18日,南京相声俱乐部挂牌成立,演出地点在蓝旗街光一小剧场;

2.2009年9月19日,俱乐部在郑和公园举行一周年庆典,长达9小时的相声群英会,创下国内曲艺界相声表演之最;

3.2009年12月31日,相声俱乐部移师到杨公井演艺博览街区新街口繁华地段羊皮巷的神韵相声剧场,并举办南京历史上的首次新年相声大会。

4.2010年4月,俱乐部参与江苏省委宣传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高校活动,进盐城、扬州、苏州、常州等大专院校演出;

5.2010年7月,相声俱乐部参与江苏电视台著名品牌栏目《万家灯火》录制,演员与著名医学专家一起,把欢笑与健康送给千家万户;

6.2010年8月1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欢乐庆八一暨俱乐部第100场演出相声专场";

7.2010年8月22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白英杰先生观看俱乐部相声专场演出,指导演员表演;

8.2010年8月26日,南京相声俱乐部发起抵制"三俗"集体签名活动,30多名曲艺演员共同在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条幅上签名;

9.2010年9月25日,南京相声俱乐部在江南剧场举办 "欢声笑语送万家"---庆祝南京相声俱乐部成立二周年相声专场演出,50余人的群口相声表演又一次创造了相声演出之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先生到场祝贺;

10.2010年11月8日,南京相声俱乐部联合扬子晚报、江苏华恒昌集团举办募捐义演活动,为白血病患者、年仅16岁的陈同学举行募捐义演;

11.2010年12月26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2011南京新年相声会暨庆贺著名相声大师张永熙先生90大寿专场演出;

12.2011年,南京相声俱乐部移师江苏文化大厦小剧场,打造全国首家公益惠民免费小剧场,固定在每周六晚上7:30分,为广大市民送上免费的欢乐大餐;

13.2011年3月19日,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冠名仪式,运行了近三年的南京相声俱乐部正式冠名为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也成为了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冠名的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演出的专业团队;

14.2011年3月,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参加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江苏省文化馆承办的"欢乐家园江苏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俱乐部将赴常州、镇江、苏州等地演出,计划2011年仅在省内的巡回演出就将超出40场;

15.2011年7月30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军旅笑星--尹宏伟相声专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白英杰、王殿云、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将军级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等纷纷亮相。

16.2011年10月29-30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应陕西省曲艺家协会、西安市"王木椟"剧场的邀请,由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主席团成员吕少明,李国先、倪明、尹宏伟、夏文兰组成的江苏相声艺术家代表团在古城西安精彩亮相。除了和陕西、西安的曲艺家们切磋交流之外,还到相关部队慰问江苏籍的战士;

17.2011年11月26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三周年庆典活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得意弟子--周春晓;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登台的"王木犊"--石国庆、有"百变巨星"美誉的模仿大王--任世和;"赛阿宝"的笑星--于海涛;西安著名美女主持--高琴;陕西民歌"小天后"扣子等助阵演出;

18.2012年3月24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打造的免费公益小剧场全面升级,移师到白下区少年宫零点星剧场,开箱演出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刘惠助阵参演,甚至中国江苏网通过网络全程直播。

19.2012年9月,俱乐部青年演员倪夏宇、刘亚伟参加CCTV第六届相声大赛,获得优秀表演奖;

20.2012年10月4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应"南开杯"全国相声新作品比赛组委会邀请赴天津展演,并获得了本次大赛唯一的一个优秀组织奖;

21.2012年12月29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新年相声会暨封箱演出",已故相声大师侯耀文的再传弟子王永杰、刘大中则特意从安徽滁州赶来助阵参演;

22.2013年4月13日,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举办开箱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寒柏、孙晨助阵参演;

文兰观点

"草根"一词,在曲艺界也广泛红火起来,因为那么多与曲艺相关的"草根"现象,不得不让人聚焦、点击、关注。"草根曲艺"、"草根相声"被媒体、观众、曲艺界越来越熟识:"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红"的小沈阳、"湖南组合"奇志大兵、轰动中原的"马街书会"……一时间,这些"草根"们让曲艺界看到了热腾腾的一个个新景观,一度冷落的曲艺界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未来。当然,也对这些现象的出现产生不同的声音与看法。面对"草根"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存在,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应该多几分关注、多几分反思,从中也许能悟出许多道理、理清在变革的年代中找出我们相声发展新的出路,让我们相声之路走得更宽更广。

草根曲艺具有草根文化的大众属性

"草根文化"在当前可谓是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 "草根文化"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是基层的、大众的、质朴的纯真的东西,是来自农村,乡间的文化。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 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会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的"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街知巷闻的超女、博客、郭德刚、蔡嘎亮、"韩白"之争,"海派清口",都是"草根文化"。人们乐于谈论、接受、甚至是认可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与生活非常接近,可以为他们所理解,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所渴望的。

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所举例:"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红"的小沈阳、轰动中原的"马街书会"……也正是这些称谓之"草根曲艺"。他们的产生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展现引发的创新形态、社会形态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变化,出现的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他们是"草根文化"繁衍派生的枝蔓,他们是"草根文化"的又一个流派、又一个群体、又一支生力军,又一方百姓喜爱的乐土。

"草根曲艺"的特点十分鲜明,姜昆先生为他们这样定义的:他们 "开创了一片比较敢说话的土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风趣幽默背后的犀利。他们来势汹汹,带着社会的反叛、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蔑视,不拘一格地展现着自己的文化,他们的'锋芒'与'大胆'也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支持他们的人在其作品中找到了某种宣泄、释放的途径"。

由此,我们认识到草根曲艺的红火,草根演员的走红是一种民间艺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产生、形成、发展的,由于他的艺术形式释放的某种观念、某种乐趣,因其"锋芒"、"大胆";因其"不拘一格"而在民间赢得了大众的欢迎与喜爱。

前一时,相声的冷落也冷落了曲艺人,面对这些"草根"的红火,反思之--草根暖了"大众",相声冷落了"大众"。

相声艺术产生于旧社会,是活跃于茶楼庙会的曲艺形式,因其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直白。让人们在笑声中体会人生悲喜。曾记否,新中国成立初,相声作为"人民艺术"获得重生。老一辈艺术家怀着对相声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深入生活,或采编于工厂或访谈于田间地头,他们所不忘的就是相声从群众而来就该回到群众中去,只有与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永葆相声艺术的生命力,而相声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游历于经济搞活的今天,众多大牌相声演员被冠以学者专家大师,成了精英。他们就飘飘然的没有了从何而来要往哪去的方向感,原本本是草根布衣的相声也有了贵族化的趋势。这现象就好比自割脐带的婴儿,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草根的红火,思考相声的出路,其实只有一条捷径--面向大众,回归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从"草根曲艺"的艺人、民间演员那儿找回为"大众"服务的路子来。

姜昆先生讲到草根艺人特色时,说到"锋芒"、说到"大胆"、说到"不拘一格",因为这些,他们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而当今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当今相声不再讽刺,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也就失去了相声的本味。相声没有了讽刺的"锋芒"、相声失去了幽默的"大胆",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不拘一格"的存在。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丢失了大众。

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员可以随意自由的探寻中国人民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中国文化的光辉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荒谬,无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给观众带来欢乐。总之,相声曾经能够讽刺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近观当前的相声却丢失了他们最优秀的本领,观众开始冷落相声,而曲艺"草根"却高扬起"锋芒"、"大胆"、"不拘一格"的本领,成为曲艺演出的热点,大众为他们鼓掌、喝彩。

我们相声应该反思--面向大众求生存。

草根曲艺挑战精英文化的市场理念

北面郭德纲打出旗号:相声回归剧场;南面周立波走进大剧院连演30多场场场爆满;小沈阳的二人转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就是这些"草根英雄"把个演出市场搅得红红火火,而静观相声主流的精英文化却远远不及,差之甚矣。成为了当今相声热门话题,原因就是:当今的相声和相声人,有病,其病在于:偏离了本分的定位和格局,偏离了市场的经营和经营市场的理念。

相声在侯宝林那一代之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撂地儿"演出,"雨来散"式经营,其传播范围极小,仅限于肉嗓子所能传送的人群。因此,一段相声,哪怕是一段极其平庸的相声,也会演很长时间。因为传播是原始的,那些相声艺人虽然活得窘迫,但只要能开口,就会有饭吃。他们有他们的活法。

郭德纲从自己的舞台实践获得了方向感:"按相声的规律走,要有娱乐性。"就此德云社把传统相声的旗号举了起来。产生于老天桥的传统相声,本身就以娱乐为使命:"去天桥就是找乐儿。不可能花钱来天桥受教育,疯了!"

如今在天津,经常性有相声专场演出的茶馆和剧场已经有六处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荣吉大街的燕乐茶社和新华路上的名流茶馆,活跃其中的是尹笑声领衔的"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和以刘文步为台柱的"哈哈笑艺术团",这些场馆的门票都仅为20元。

在北京,相声也开始重回观众视野。南城天桥剧场边的"天桥乐茶馆",就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伙伴们呼朋唤友的相声乐园。东城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也是近两年来极火爆的一个相声演出场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小剧场内周一到周六晚上都座无虚席。和天桥乐茶馆一样,这两个场地的门票都是20元,这些似乎验证了媒体所测算的"中国的演出门票合理价位应在18至48元之间"一说。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草根"们的红火,其实是与市场的定位很有关系的,草根们的生存其实他们全部依赖市场,没有市场,他们就没有饭吃,观众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为了市场,他们得了解观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衣食父母的脸面就是他们的饭碗,因而他们的作品鲜活、生动。观众乐意掏钱去"听相声",到那儿找"乐"去。而我们的精英们,没有市场的忧患,没有找饭吃的苦恼,他们靠体制养活自己,相声冷落他们埋怨电视搞跨了相声,相声低糜他们说草根把相声搞俗了。其实这些人当中就有从草根里走出来的,但当他达到一定高度,成了"精英"的时候,他却不愿意承认他所追求的初衷,就像一个孩子,吃够了母亲的奶水,走出了家门,来到外边的世界,人大了,也阔气了,可回家却不愿意认那个瘦骨嶙峋,干瘪着奶头的母亲!这可不可以说是种背叛?

其实,草根们走向市场,把自己炒热炒火是何等的不易啊。姜昆先生说:"他们台上挥汗如雨卖力的演出,台下挖空心思寻找创作素材,没事儿在琢磨下一场,甚至于下一场演什么内容……这种为艺术投入的激情值得所有体制内的演员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相声的冷落也与我们的精英们的导向不无关系。演出市场不是靠几个精英就能炒热,观众要你的演出"好听"、"好看","好玩",他才愿意掏钱去卖票进剧场,而周立波在大上海就敢在剧场不送票、不托票,全凭窗口售票连演30多场,我很难相信有那位精英敢与他挑战,也去单挑30场且场场火爆。因此姜昆先生要提出向他们学习,这是不无道理的。鲁迅早就说过:"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相声要从草根曲艺的商业文化的成功运营中,进行认真反思--面向市场找繁荣。

草根曲艺融会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的文化都不能脱离其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责任,在中国更不能脱离文艺的"二为"方向。"草根曲艺"因为其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来自生活,这些文化也难免带有一定的糟粕和腐蚀性。

民间曲艺的艺人们在鲜活演出的同时他们为了一些廉价的掌声笑声和票房的那点收入,无意与有意间渗入一些低俗的表演、糟粕的内容,更有的一些不该说、不该唱的节目和表演,这无疑成了一些人对草根曲艺否定的口实。健康积极的"草根曲艺"会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的同时,愚昧落后的"草根曲艺"演出与传播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对待"草根曲艺"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尤其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民间曲艺是曲艺艺术主流文化的补充,草根性不能丢失,但社会责任更不能丢失。由于草根曲艺具有先天性的缺憾,他们的作品没有系统性、没有经过精英的打磨,更没有主流文化的主流意识,因而,也不能说是十分完美的。但作为我们的相声,不能因为草根的这些缺憾,而不反思自己的创作与表演,相声现状不尽如人意的解决之道,首先只能回归到相声界本身,相声的主流仍然是曲艺人。我们要承担面向广大观众、满足公民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公共文化作用的社会责任,个别被媒体炒得紫红的"草根英雄",是否能够成为新生的相声艺术中坚,是否能够成为艺术的真正"品牌",而非媒体和市场制造的商业"符号",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相声是一门艺术它是从民间艺术中产生而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社会实践证明,相声非简单的娱乐工具或者赚钱手段,更非出名获利的"敲门砖"。要想成就相声也同时成就自身,作为相声的从业者必须矢志不渝、终身奉献;草根曲艺为我们主流文化输送了活力,我们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学习他们扎根大众的本领,学习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曲艺工作者更要担当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

作为相声艺术,"笑"固然属于审美的目的,但更是一种向人民大众表达爱憎、传播思想、点化愚昧和启迪心智的手段。在相声创演中一味地"为笑而笑",难免鸡零狗碎,甚至低级低俗。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将草根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来,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这就从艺术态度、艺术品位、精神追求上,给相声的创演以起码的底线:没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就没相声繁荣发展的出路;没有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就没有鲜活的作品走红市场;没有健康向上的追求,不可能真正赢得百姓的喜爱。让我们在研讨分析草根现象的同时,反思我们的相声,把探索努力的经验和目睹的社会现象经过分析总结出来,加以相声理论研究和舞台表演实践的结合,冷静地及时地反馈与探讨有利于加速相声在可能的范围内变得好起来,这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作为从事文化工作30年,说相声也有30年的倪明、夏文兰,由于个人的喜好,两口子一直在相声舞台孜孜不倦的追求、打拼。迄今为止,他们已创作、表演了上百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和相声作品。尽管他们不是职业相声演员,但在他们的创作、表演当中,始终坚持一条理念,那就是品味和格调,而这一点,正被一些演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相声演员在淡化甚至忽视了。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夫妻笑星倪明、夏文兰日前对记者说,自古以来,中国相声界就有"君子口下,留有三分"的说法,即使在旧社会那么贫穷的情况下,演员卖艺抖包袱也要选择对象和场合,绝不是逮什么说什么。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从学艺起就定下了"立德、立言、立功"的标准,把立德还放在了首位。天津的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更有"三不说"的标准,那就是:丑化歧视残疾人、轻视侮辱女性形象的不说;违背伦理道德的不说;庸俗低级无聊、没有文化品味的不说。

苏先生就是以这"三不说",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功夫到家,成为了德高望重、卓尔不群的相声艺术大家。

倪明直言:在世风浮躁的今天,演艺界的一些演员为媚悦某些观众需求,放弃自尊、原则和艺德,胡编乱造,污染舞台,制造出一批缺乏文化素养与积累的所谓"快餐"节目,严重违反了曲艺表演的自身规律。不少相声、小品、二人转,当然包括某些电影电视剧和电视栏目,丑化嘲讽残疾人、农民的情节和"噱头"随处可见,相声表演中动辄称搭档为自己的儿子,随口利用男女性别,占人便宜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拿政治当笑话说。相声当然需要笑,但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倪明介绍说,他曾经看过一场晚会,其中的语言节目充斥着油腔滑调、尖酸刻薄和自我丑化,更不乏当众嘲弄孕妇和盲人、聋哑人、口吃的举止体态,挖苦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情节,别说观众感到不满意。自己都感到脸红。

对此,倪明、夏文兰呼吁:艺术不是用来丑化和泄愤的,作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演员,一定会自觉不自觉的担当起引领和引导的作用,演员的表演要更讲文明,笑料要更趋文雅,语言要更具文采,我们要学会尊重一切人,特别是尊重某些弱势群体。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艺术家的良知。这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人性关怀。一句话,演员嘴下要"留有口德"!

夏文兰--是我国80年代时期从事相声艺术比较早的一位女笑星,作为相声大师姜昆先生唯一的一名女弟子,她的许多代表作如《悄悄话》、《怎么了》、《五彩缤纷》等,一直被当今走红的80后贾玲等学习模仿,作为南京市白下区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秘书长,前不久,夏文兰参加了中国首次相声小剧场论坛,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支公益相声团队,夏文兰和他的丈夫倪明为这个团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面对全国的同行,夏文兰有话要说。

听到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这个名字,大家肯定就会明白,我们是一个以企业来冠名的俱乐部,而且我们一直做的是公益演出。换句话来说,老百姓来听相声是不用花钱的。听到不花钱来看演出,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最起码,你们的演出费用从哪儿来?说实在的,之所以让企业来冠名,来做公益演出,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南京尽管是一个相声的大码头,中国最高级别的曲艺牡丹奖颁奖活动也长期落户在江苏,但南京二十年来的曲艺发展,特别是相声艺术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南京虽说是个大都市,但既没有自己的专业曲艺团队,也没有独立的曲艺家协会。为数不多的几位从事相声表演的老同志,也是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应该说,南京专业从业人员屈指可数,加在一起,不会超过5个人。虽说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但水平也有高有低。既然人这么少,为什么还要成立俱乐部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热爱相声艺术,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相声上了。当时也是受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影响,所以,就斗胆也想在南京也成立一个相声俱乐部。但没想到,在南京成立一个相声演出团队是那么的艰难。这里面还参杂着很多人为的因素。好在南京的一些老先生,如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等都非常的支持,也正是在老先生们的带动之下,俱乐部才得以成立。

刚开始的时候,是准备在南京夫子庙的大成殿,当时,我的恩师姜昆老师,李金斗老师还帮我们实地考察过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后来想跟南京的开心茶馆一起合办,但茶馆是人家个人投资的,在演出方式和管理模式上有很多的不便。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南京市白下区文化局,文化局的领导很支持,说场地我们可以提供,但你们不能卖票。正好当时,国家提出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要免费开放,所以,我们定位于公益免费看演出,直到现在也是全国唯一的。

其实,在俱乐部成立之初,我们也尝试着卖过票,但后来发现,不卖票来的人还行,一卖票几乎就没人来了,后来就想尝试着送送票,培养培养观众,再想卖票,领导坚决不同意了。因为南京人好像没有买票看演出的习惯,这就好比你请他吃饭可以,让他请你吃饭绝不可以。别说我们,牡丹奖的门票也是由政府统筹之下,由其它单位来买单的。

夏文兰坦言:在南京说相声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江苏有自己的三大曲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政府文化部门也把主要投入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品牌生产上,曲艺家协会也是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江苏如果不推自己的产品,拼命推相声那到奇怪了。南京相声有过他闪亮的过去,但发展到了今天,前景不容乐观,相声在南京的生存状态,说个不好听的话,如同鸡肋。不仅没有好的演出场所,也没有很好的市场,有些人虽说喜欢相声,也只是一种爱好,不会拿这个当职业。我们就参加过好几回年轻人的拜师仪式,但仪式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会专门来说相声,基本上都干别的去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都得养家糊口啊。说相声不挣钱谁还会来说啊。青黄不接也是南京相声的软肋之一。

夏文兰介绍说:南京相声俱乐部成立四年,就换了四个地方,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好的一年是2012年,在江苏省文化馆小剧场,因为紧靠闹市区,人员稠密,观众进出也方便,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和人气,说相声要想在南京靠卖票养活自己恐怕很难。

夏文兰说:我们说是公益演出,但演员是有补贴的,一般在小剧场演出每人200元。如果到外地慰问,相对会再高一点。老少一样,童叟无欺。按照这个标准,政府部门的那点补贴根本就不够用,因为只要演出,演员是不管你的,没补贴可能根本就不会来了,所以,我们找到了江苏华恒昌集团的董事长朱华先生,朱总因为是我们的好朋友,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他二话没说,当场拍板决定支持我们做公益善事,这才有了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长足发展,应该说是企业家掏钱,老百姓得实惠,南京的相声人卖了个好名声。也正是由于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放心大胆的走进基层,走进社区。才能到西安、天津、重庆、上海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还把一些相声名家请到南京来献艺送宝。

迄今为止,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已经演出了近500场,观众达30多万人。但是,夏文兰直言,一个艺术品种不能在市场当中求得生存,不能跟市场经济紧密挂钩,那它的存在就会出现问题,也不符合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相声艺术的发展前景更不容乐观。对于这一点,作为已经在相声舞台上摸爬滚打30年的夏文兰也有着自己思考,她觉得: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他的生命周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京剧也一样,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它能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它,更多主流社会的人喜欢它,这才是生命力。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一样,除了中国汉字和汉语这种传统文化走的时间最长,但也受到新的挑战,要想保持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大家去喜欢它,它才能存在下去。象楚辞、唐诗、宋词都是当年的流行与时尚,最终还是消失了,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是能不能有办法让传统艺术形式走得更远些,像普通胶卷才百多年就面临绝种了。很多地方戏也一样,只有几个上年纪的人在听,不改变形式,增加时尚元素肯定不行。

相声也是如此,需要坚守传统,但要把时尚的东西加进去,这是创新,如何加?怎么加?年轻人是时代的主流,北京、天津的小剧场相声之所以这么火爆,就是因为众多年轻人喜欢他,这才有了它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相声还是应该多从年轻人身上发现新的可以加入的元素,让年轻人、中年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才会有一定有市场。相声的发展不是南京的问题,是整个这个种艺术形式生存的问题。这是个大题目,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如果能让相声重回南京的夫子庙一带演出,肯定会有新的起色,一来夫子庙是南京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当年的很多相声名家都曾经在这里献过艺。二来夫子庙人气旺盛,观众可以随时观赏。三是通过市场的检测,让南京相声健康的发展。坚守传统,其实不需要被传统套住头。说不定,传统的边缘化正是另外一条发展之路。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全国相声比赛在褒贬不一声中降下帷幕,比较巧合的是,盐城市首届"圣酒杯"曲艺小品大赛也同期在盐举行,其中相声形式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参赛的演员既有喜好相声多年的票友,也有不少初出茅庐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表演纯正质朴,风格清新,虽不及北方演员那么老道,倒也表现出不少苏北人特有的幽默机趣,更为令人可喜的是,本次大赛中,有几段相声作品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在曲艺基础相对薄弱的盐阜地区已是很不容易了。象杨峰、张志刚表演的《我爱生活》、城区实小的《戏说广东话》以及滨海县的《我想有个家》等。无论是评委专家,还是现场的观众都觉得这几个作品基础不错,现场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比较凑巧的是,就在"圣酒杯"曲艺大赛举办之前,笔者应邀参加了由相声界当红演员,在北京联袂献演的相声欣赏会,8场的演出,场场爆满,演员们上演的既有传统段子,又有现代作品,剧场气氛同样热烈火爆。这跟有关人士认为的相声不景气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是业余演员们的正常参赛,一方面是明星大腕们的精彩表演,可效果同样强烈。而其中让笔者感到最为相同的就是:以娱乐为主的相声节目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带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听相声就是为了图个"乐"字。这其中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和高知教授。一个"乐"字,使我们对相声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质疑。众所周知,相声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使人发笑,当然,健康的语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论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戏剧与方言》、《杂学唱》,还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逗你玩》、《爬楼梯》等,都是把"乐"字放在了第一位,观众无不为演员们精彩独道的语言和表演拍案叫绝。

也许有人提出,相声的最大功能不是讽刺吗?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因为旧社会的相声多半是讽刺小市民、小人物、小角色为主,而那时的相声表演只能是给最底层的老百姓看。演员本身也是最底层的,离开这帮老百姓,相声就很难引起大众的共鸣,那时候,有权有势的人是不听相声的,他们拿相声"当玩意儿",这跟相声当时的生存环境和语言表现的格调有着极大的关系。谁都不希望让相声骂着自己说话。让人感到相声以讽刺为主,则是打倒"四人邦"以后的事,当时的中国舞台百艺凋零,相声以它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揭露讽刺了"四人邦"的种种丑恶嘴脸,那真是大快人心,空前绝后,令人难忘。像:《帽子工厂》、《如此照相》中的经典语言,有些观众竟能脱口而出,相声居然成了流行歌曲,那能不火吗?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自然把相声归到了讽刺这一类,当改革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相声似乎一下子变得不适应了,眼看着一个个的讽刺对象"转眼即逝",而其它艺术品种又猛然崛起,相声慢慢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加上表现手段的单一,作品的溃泛,演员的断层,都让人觉得相声气数已尽。令人想不到的是,藏族小伙"洛桑"的出现和新疆妹"买买提"的走红,使得很多人都觉得眼前一亮,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演,既不需要帮政府解决什么困难,也无需板着面孔指桑骂槐,既然相声可以不承载任何负担,何不轻轻松松给老百姓带来些愉快健康的欢笑呢?更何况,惩治腐败绝不是一两段相声所能解决的。同样,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指标也不是相声所能做到的,相声只不过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既不要拿自己当牡丹,也不要拿自己只当"仙人球",如果抛开说教和胡说八道,相声还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不信,走着瞧!

近几年,中国相声界走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很让喜欢相声的粉丝们伤感,特别是相声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季先生的离世,更让相声艺术受到了重创。马先生走了,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微笑走了,他带走了微笑,带走了欢乐,似乎也带走了相声。

有一个网友曾经排出了一个已故相声大师们在天堂演出的节目单,看完之后确实让人感到痛心,眼看着这些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个的远离我们而去,相声界的同仁们恐怕就不能仅仅沉浸在悲痛之中了吧?因为我师从姜昆先生,而姜先生又是马季先生的大徒弟,所以我们理应尊称他为师爷!

我第一次认识他老人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的相声艺术可以说是十分"火爆",那真是无相声不成晚会,无相声难言快乐。1987年冬天,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徐州组织了一个相声邀请赛,马师爷应邀担任评委主任,我当时的搭档叫马季江,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就把马季江介绍给师爷,没想到师爷非常幽默的说,"我叫马季,你还将了我一军,你连我都能将,你肯定能获奖"。果然不出马师爷所料,马季江获得了优秀演员奖,也就在那次邀请赛上,徐州的韩兰成幸运的成了马师爷的弟子,当时真让我们好生羡慕。

我和我爱人夏文兰刚开始从事男女相声的创作表演时,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生存压力还是特别大的,那时候既有行内人不看好,(仍然还有不少人瞧不上男女相声)也有舆论上的不关注,我们又生活在南方,这条路能走通吗?

90年代初,在首届江苏省相声、小品大奖赛上,马师爷看了我和夏文兰创作、表演的《百花盛开》后,大为赞赏,他当时就对我们说,这种既有文学色彩,又比较清新雅致,还不失女性幽默的作品,你们就应该多演,这就是你们的出路。师爷的一番话,让我和夏文兰很受鼓舞,从此坚定了我们说好男女相声的信心。那几年,我们一下子就拿出了好几个作品参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我们的男女相声表示欣赏和支持的还有刘梓钰、薛宝琨、钟艺兵、戴宏森等一批专家学者。然而,现实情况是男女相声依然生存艰难,我很纳闷,难道那些专家、学者的学问和审美观念存在误区,难道马师爷对我们的支持也只是安慰我们的?

后来我才知道,马师爷对安徽的卢小红,广州的邢瑛瑛等不少女相声演员都表示了非常大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女演员也确实在一定阶段推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文艺兵》、《悄悄话》、《男兵女兵》等。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点,那就是马师爷提倡的什么叫继承下的创新,什么叫创新下的发展,无论是他的《宇宙牌香烟》、还是《五官争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和突破。

我有一个搞文学创作的同事,过去,他对相声艺术似乎一直不屑一顾,可是当他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读到《五官争功》这篇相声时,他立马改变了对相声的看法,甚至有一段时间成为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坦言:"马季先生是学者型的相声大家,他不仅让人们改变了对相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奠定和提高了相声艺术本身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在这一点上,他确实继承和发展了侯宝林大师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主张。"

我不知道相声界的同行们听了这番话会作何感想?君不见老先生们都弃之不用的东西,今天有人又当作"法宝"似的耍弄开了。陈佩斯有句名言,从事喜剧的人一定要懂得被别人俯视,但千万别把自己不当人看,否则就什么也不是了……

马师爷,您放心,您老虽远离我们而去,但您的艺术还在,您的魅力永存,我相信,即使在天堂里也有您那令人回味的笑声!

相声作品

倪明、夏文兰表演相声《如此村长》

相声《永远是朋友》

相声《五彩缤纷》

相声《家乡美》

相声《学唱歌》

相声《我的老师》

相声《如此开发 》

相声《悄悄话》

相声《舞台趣闻》

相声《爸爸的故事》

相声《四字歌》

媒体追踪

上一篇:许凡年龄资料哪里人,秧歌人生,人生经历,秧歌贫穷类
下一篇:黄蕊年龄资料哪里人,人物简介,专业资格,舞蹈奖项(舞蹈家黄蕊个人资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