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民个人资料
苏哲民(1908-1943),秦腔演员,工小生。乳名如意,"三意社"班主苏长泰长子,陕西商县人,曾在《大烟魔》、《挨打》中饰演一系列角色。
苏哲民人物生平
民国八年(1919)十一岁,于西安东关景龙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异,背诵课文全班第一,但不安分守已;上课左顾右盼,做鬼脸吓虎同学。下课不是一人"拿大顶"翻跟头",就是领着同学"叠罗汉"。十四岁时,无论别人如何劝告,家庭怎样施加压力,再也不愿读书,坚决要求留在本社学戏。母亲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终于在民国十年,随着第三期学生,正式跟班学小生。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在戏曲的"乐水"里泡大,仿效积习,打下了"幼功"。入科后跟秦腔名艺人陈德裕、王德孝学艺。他生性聪颖敏慧,又有文化基础,接受、记忆力强,艺业长进神速。加上天赋的嗓音,匀称的身材,具有扮饰各类生角的天资。入科不久,就能文武做打不挡,成为秦腔的"一代天骄"。他独擅唱工,中气充足,字正腔圆。嗓音酥脆爽朗,吐字清晰得法,"二音子"更是先声夺人,听起来味足意长。
苏哲民第一出戏
在《伍员逃国》中饰伍员,为大师兄阎国斌传授。这是一出唱做并重的"硬功戏"。按常例,习艺多年的好"把式",才有胆量应演。苏哲民入科不到三个月,便演得成功,在西安被传为佳话。头次演出,连一些三意社的老观众皆未能分辩出是入科不久的学生。哲民尤长于贫生戏,《穷人计》是名艺人王德孝蜚声三秦和西北诸省的杰作,号称三意社的"炸堂戏"。有一年秋天,王德孝因病临开戏前无人补角,社长耶金山急得团团转,苏哲民毛遂自荐,请演王的角色,众人不敢相信入科不足一年的小苏,竟能扛起这一大梁?谁料他竟演得成功,唱音还比王好。哲民因从六、七岁起,就常看王德孝演的《穷人计》,看得久了,就学会了扮演,关键时才能一鸣惊人。其中的《扑池》、《送亲》两场,还成为他的绝作。民国二十八年,哲民患精神病之后,仍经常有人点名要看他的《扑池》、《送亲》,有人愿意出高于票价十倍的钱一饱眼福。民国二十九年春的一晚,苏哲民演《扑池》时从台上扑到台下,剧社临时决定换演《走雪》,观众却喊声一片"要苏哲民,要苏哲民,不要《走雪》。他小憩后二次出台时场内沸腾、观众几乎都站起来为他祝贺,有人当场感动得热泪横流,从此留下"一曲《扑池》成绝唱"的美谈。哲民在《娄昭君》中扮魏明帝,成为震撼西安的一出红戏。他哀声起唱"自那晚下密诏心神不爽",一腔一个格调,韵律和谐,运用自如,尤其后接唱十数句"欺寡人"排唱,更是华腔繁出,痛快淋漓,美不胜收。从此哲民一变三意社一贯以旦脚为台柱的传统,初是生、旦平分秋色,后由生角变为台柱。
表演出众
《风波亭》的岳飞,《火烧七百里连营》的赵云,《日记媒》的韩启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塔子沟》的杨桂芳等,武戏文唱,打得干净利落。他还很会演出时装戏,在《双刁传》中,饰演一个老实巴结的农民,那个头包蓝布巾,腰缠大腰带、下扎双裤腿,背个布褡裢,边走边抽旱烟锅的形体装束及动作,唱起戏来那一腔一板和摇头晃脑的表演,活象现实生活中的关中农民,观众既熟悉又喜欢。一次下乡在临潼演出,一位老太婆看得入了迷,硬说这是她出外经商无讯的兄弟回来了,哭得象泪人一样要上台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