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差错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初中文言文为什么扣分多?
说起来,初中文言文,相对还是简单的,无论词句或者语法以及文章深度。一共一二十篇,句式也无非判断、省略、被动、倒装那么几种,愣背也背下来了。故此,丢分大概是没理解原文。
比如这个故事。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
根据注释,珥为珠玉制耳饰。孺子呢,贵妾,七个女人,薛公:齐相田婴,先不说内容,一定要会识字,就是秀才认字念半边,没有注释,也要知道“王”字边,多半和玉相关,“子”呢,古代是对人的尊称,总之和人有关。那么问题来了,薛公为何凭“美珥所在”就可以劝齐王立其为夫人?他劝齐王立所立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牵扯到一个,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用法,那就是形容词“美”动用:美其一,就是把七个珥其中一个做得特别漂亮,最后看齐王把这个漂亮的珥送给谁,就劝齐王立谁为后,讨新后感激和齐王欢心呗。
2、如何提升语文成绩?
走过路过,就此话题我想提几点我个人看法——
语文其实好学,但也是一项自己有兴趣、漫长、艰辛的工程。从小学起,我就因语文优势而学业之路较顺利。小学的“拼音关、识字、用字关”都是学好语文的敲门砖,必须要过好,否则今后或许会错别字连天、词不达意。
高考之后 ,议论最火的是什么?呵呵,是作文。小学作文的入门关怎么过,先多看范文,可模仿人家的写法(好比“拄拐杖”)。这就要求自己多看书、看好书,并逐步养成摘录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曾经的语文老师的谆谆教导)。再说了,人家用的优美词句,许多确实值得摘抄和学习(以后会明白其中妙处的)。
然后到了一定火候,立即丢掉“拐杖”自己“原创”。对于老师批改的意见或指出的不足,一定要知错就改、心知肚明,避免再犯。
唐诗宋词,世界有名,是我们优秀的文化,其精华本身就值得我们继承。多数家长打小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背诵,这个习惯要坚持——我们初中就基本把《唐诗三百首》背完了,没办法语文老师是班主任。这辈子能遇上一二个责任心强、能力也还行的老师,是前世修来的福气,真的!当然,主要还看自己,老师的话不当耳边风,家长全力支持。呵呵,我们那个年代,父母的指导思想是:挨了打、挨了骂,责任一定全在我。
初中语文老师每学期基本只讲几篇范文,剩下的全我们自学,就是“查字典”经常比赛(其中道理大家都懂的)。我们真正学的都是书本外的:那时的复印条件不方便,老师刻蜡纸也常把高年级的好课文给我们学。我印象最深是我们初二时读就曾学到当时高一的《海滨仲夏夜》(峻青),那散文写得好!
1、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题主好,这是一个值得谈说的问题,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与我们写错字,但与写错字是有一定关系的,其情况复杂,野狐在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汉字是按照一定规律创造出来的,汉代许慎将其归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中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现在,我们的汉字有十万之多,字的诞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交际越来越复杂深刻的过程逐渐增加的,造字的速度常会滞后于需要,假借就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手段。“自”的本意是鼻子,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意思,可要说自己,没有这个字,那就借用了,久借不归,后来干脆造一个“鼻”字以示区别。
假借是原来没有这个字,因为需要借用他字,这不同于通假字,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用了他字替代。这两者在本质上原不同,但通假字和六书的假借多少还是有点关系的,假借为通假提供了理论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