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个人资料
黄柳霜(Anna May Wong,1905年1月3日-1961年2月2日),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祖籍广东台山,美籍华裔女演员。
1919年,参演了个人首部美国电影《红灯笼》 。1922年,出演美国电影《海逝》。1924年,出演美国电影《巴格达窃贼》,在剧中扮演蒙古奴隶。1929年,主演英国电影《唐人街繁华梦》;凭借在该剧中的演出,获邀出席英国王室宴会 。1932年,与玛琳·黛德丽合作主演美国电影《上海快车》,该影片在美国取得了370万美元的首映票房 。1936年,首次抵达中国开启为期九个月的寻根之旅,并拍摄纪录片 。1951年,主演美国电视剧《柳霜夫人的画廊》,她在剧中以本名出演 。1960年,作为首位华人在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 。此外,她还与朵乐丝·德里奥、多萝西·丹德里奇、梅·韦斯特及玛丽莲·梦露成为"好莱坞银铸四淑女眺望台"的雕像人物。
1961年,黄柳霜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6岁 。
黄柳霜早年经历
黄家祖籍广东台山,赴美的第一代的黄柳霜的祖父,可谓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到了第二代黄柳霜的父亲黄善兴时,黄家已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黄柳霜的家庭是非常传统的。黄柳霜其实,在海外处于弱势地位的华人家庭,为了保护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起码的尊严和文化,往往会加倍地珍惜和维护传统文化。要知道,那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小ANNA和姐姐在学校里常会受到白人同学的欺侮。他们常常要故意扯她们的小辫子为乐。坐在黄柳霜后面的一个男生常用别针扎她,想试试中国人有没有"痛"的感觉。后来,为了免于女儿们常在学校受欺侮,父亲才将她们从白人学校转到唐人街的中国学校。
黄柳霜算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华人。家中靠经营洗衣店为生。黄柳霜共有兄弟八人,她排行老二。在她上小学的岁月里,正是好莱坞电影 制作的开端,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小小的黄柳霜姊妹们,一下子就被电影所吸引,黄柳霜常常翘课溜进戏院,也曾为了看电影省下午餐饭钱而生过病。
当时在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常常拿挖苦东方人或丑化华人的故事作为拍片的题材,因而也时常到中国城出外景,而且常常就地取材招用华裔临时演员。
一天,正好一部叫《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由当时第一红星纳姬睦娃来饰演一位欧亚混血儿,剧情需要东方脸孔来搭配,才14岁的黄柳霜在毛遂自荐下,轧上龙套一角,从此便在1919年,踏入星光之路。
在她40余载的电影生涯中,黄柳霜共拍了50余部电影,她也是第一位进入好莱坞闯荡的华裔,在那充满族裔歧视的环境下,同时还得承受家人的极力反对,单刀直入在那有如鲨鱼出没的好莱坞水域里力争上游,历久不衰,若是没有两把刷子,早就像《星海浮沉录》般地消失无踪了。
从默片开始一直到天然彩色,逐步将她推向世界级的明星地位,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东方红的艳星。当时黄柳霜的芳踪和动态,也三不五时地出现在北美、欧洲、澳洲、南美,及东南亚、中国、日本的电影杂志上。
1928年在她姊姊露露陪同下来到欧洲,黄柳霜在她旅欧的3年间,黄柳霜首先在德国拍一部叫SONG 的电影。在欧陆也带来了旋风,从英国到荷兰、从西班牙到意大利、从匈牙利到罗马尼亚等,都抢登她的报道。德国名摄影家爱德华·史坦钦,也将黄柳霜的写真集,刊登在法国发行全球的《名利场》杂志上,这份杂志在当年上海法租界也可买到。
欧洲影迷对她的热情反应,也使得美国国内的高级杂志为她保留版面。不久黄柳霜又足踏法国,法国 人本来就对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建筑有兴趣,这回来了一个有血有肉、风情万种的华裔艳星,因此更造成法国观众对她的爱慕。
不久黄柳霜来到英伦三岛,并在这里参加由德国电影导演杜邦导演的电影《皮卡迪利》(Piccadilly)的拍摄。她特别喜爱伦敦,深觉人们对她的关心与友善。她的风采与神韵不仅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为之倾倒,连一般的影迷也因她那股神秘的吸引力,而争先恐后地一睹她的真面目。
《皮》片巨大的宣传海报悬挂在伦敦各个电影院、餐馆、舞厅及剧院里,同时海报也在亚洲出现,上海也可看到。黄柳霜欧洲之旅,确实造成一连串的"东方效应",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1930年代初,25岁的黄柳霜自欧陆返美,片约立刻如雪片般地飞来,就在她尚未办好入关手续之前,片商们已备好合约书并捧着预付的酬劳在关口守候。在纽约上岸后,她先在百老汇演了167场舞台剧,事后又拍成电影,同样造成轰动。黄柳霜此刻的影业事业如日中天,在巅峰上跳跃历久不衰。
这位小女子爱国又爱乡。1936年春,她终于踏上从未去过的母国土地──上海。当船尚未靠岸前,一群记者坐着舢板抢先访问,当她通关后,不慌不忙地摆出各种pose,任由记者猎取镜头。和她前来的洛杉矶记者,也将画面一一纳入镜头,以备返美后在洛杉矶《赫司特时报》发表。到场欢迎黄柳霜的,除了上海电影界外,还有国际学权威顾维钧大使及夫人,和林语堂博士等社会名流。在上海期间,她饱览了"东方巴黎"的风光,并和国剧大师梅兰芳共进晚餐。当时的《良友画报》也对她作出一系列的报道。
黄柳霜数度强调她对母国文化的渴望与敬仰,不时还能将林语堂博士在美国出版的《吾土吾民》朗朗上口。可是在另一方面,上海的"狗仔队"对她以往在好莱坞演出伤害华人形象的电影,却作出刻薄的人身攻击,黄柳霜就此作出正面的捍卫,声称若不由她接片, 势必由白人演员来饰演,反而更没有机会维护华人起码的形象。有的小报对她既没结婚,又无男友,也翻出来炒作。黄柳霜刚刚抵达上海时,虽然媒体的报道颇为负面,但黄柳霜都能耐心对答,迎刃而解,即使那些特别难缠的记者在访问完后,都会要她的签名照。另一方面,她能被国剧大师梅兰芳招待,同时又和红遍全国的胡蝶双双同进同出,这也大大的改变了国人对她的态度。
除了在上海外,黄柳霜也上访北京,在路过南京时,也成了国民政府的正式来宾,北上时她还去了天 津的妈祖庙,也登上了山东泰山。当时的《北洋画报》也大幅刊登了她的芳踪。对黄柳霜本人来说,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在中国停留9个月的黄柳霜,于同年返回美国,并决定在洛杉矶长住,以便和好莱坞保持关系。
在《好莱坞派对》这部电影中,她和克拉克·盖博对戏,黄柳霜在片中巧用她那婀娜多姿的身材,把她刚从中国带回来的旗袍一件又一件地在影片中展示出来,同时也多了很多提升中国人形象的对白。
在1930年代期间,由赛珍珠所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巨著《大地》,也被改编拍成电影,片中公正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善良与纯朴,因而也改变了美国社会多年对华人的偏见。后来黄柳霜也因此和赛珍珠在公益事业上,彼此合作。战后的黄柳霜,随着年华已去,片约大不如前,有段时间她还投入美容事业,成为"中国养生美容"的代言人,她告诉客户,要多看家中所养的金鱼,因为这样可以增加眼球的运动。
差不多息影5年的黄柳霜,终于在1949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又找上门来,为她摄制新片。此外, 还有电视公司,为她制作《柳霜夫人的画廊》影集,但好景不长,她无法在新来的媒体宠儿--电视里有所斩获。人到中年,体力上及情绪上也大不如前,黄柳霜不时在片场向他人讲述以往的风采,同时也对好莱坞总是叫她饰演东方"坏女人"角色而不满。黄柳霜喜欢研读卡奈基的《正面思考》,在她演艺事业的晚期,并没有像好莱坞那些过气的明星,走向自我毁灭的路途,尤其是在私人财务管理上,未使她陷入潦倒的窘境。
她虽然不是特别富有(仍拥有数栋房产),但绝对不需他人的接济。不但如此,她还能把她的弟妹们拉拔成人。到了1960年代,黄柳霜还在《花鼓歌》及《苏丝黄的世界》电影拍摄中相继被邀,准备演出。正当她重返影坛之际,在1961年2月2日下午,黄柳霜因突发心脏病,而猝逝寓所。死后葬于洛杉矶母亲墓旁,墓石上没刻上一个字。
黄柳霜演艺经历
黄家有八个孩子,小ANNA排行第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应是乖巧、伶俐可爱的。所以常会得到小费。那次,她很幸运得到一笔可观的小费,她用它去看了第一场电影。
这第一场电影不仅为她引来唐人街外的花花绿绿的世界,也从此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唐人街,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神秘不可理解,充满异国情调,很能满足西方人猎奇心理。所以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往往会特地到唐人街取外景。每每此时,小ANNA就会去街头拍片现场看热闹,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对镜模仿着演员的脸部表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很快,拍片现场上,小ANNA已成常客。连拍摄人员都注意到这个漂亮的好发问的中国娃娃。他们称她为C.C.C(Curious Chinese Child:好奇的中国娃娃)。
从此,她对拍电影入了迷,回家后把自己小床当舞台,洋娃娃作演员。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自导自演,或者对着镜子模仿演员各种悲、喜、惊等表情,自得其乐!那年,她才9岁!
黄柳霜在《上海特快车》的剧照。她的一双纤手,在好莱坞被公认为"第一美手"。
1919年她14岁,终于等到上镜的机会。尽管那是《红灯笼》中一个无名的小角色,但无论如何,这个角色打开了她通往好莱坞的大门。好莱坞的导演们,从此对这个中国娃娃有了印象,有需要时就一定会叫她,虽然这些角色都是无名的群众角色,连名字都上不了。
两年后,她16岁。那应是女明星最美好年华的开始,但她的中国娃娃脸仍被淹没在成百上千的群众角色之中。
1921年,她终于争取到在电影《人生》(Bits of Life,1921)中与当时的好莱坞大牌男明星Lon ChaneySrt拍档演对手戏。在戏中,她饰演他的妻子,她的表演天赋令她的娇美的"清汤挂面"浓妆艳抹的中国娃娃的造型开始不断出现在电影杂志上,黄柳霜这个名字,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有美国影评人半真半假地以酸溜溜的题目《黄祸!中国入侵影屏》为题发表文章,对这位华人好莱坞明星的出现表示一种既惊奇又不服甚至还有点妒嫉的复杂心态。
17岁,黄柳霜出演了好莱坞首部彩色电影《海逝》(The Toll。the Sea),她饰演中国少女莲花。这部电影有蝴蝶夫人式的故事情节,讲的是那司空常见的东西方恋人的爱情悲剧:她救起了落水的英俊的美国人,两人相爱了并生下一子,但美国人还是拗不过多重压力离她而去。莲花最后投水自尽。黄柳霜以东方女性特有的生动细腻又含蓄的肢体语言演活了莲花这样一个无力与社会抗争的中国娃娃。
只17岁的黄柳霜或者自身对中国女人所受的压抑与委屈有太多的感受。楚楚动人的她获得好评如潮,甚至抢夺了男主角的风头,连那些一贯持种族歧视有色眼镜的影评人,都对黄柳霜的演技大为赞赏。该片在日本上映后,连日本影评人也称,还没有一位日本女演员能超过这位华人女演员的演技。
后来,黄柳霜在回忆该片拍摄时表示,她当时其实没有掌握多少演技,只是用她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服饰元素的运用和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去演绎这个角色,从而形成了黄柳霜在表演上的独特风格。廿年后的上海滩两栖明星,有一代妖姬之称的白光和小野猫之称的李丽华,在化妆造型和表演上颇有黄柳霜的余韵。可见她的表演风格对后来的中国女明星在艺术上的影响之深。《海逝》的成功,令黄柳霜又获得了一次机会,在《巴格达窃贼》(The Thiefd Bagdad)中演一个漂亮的蒙古女奴。在该片剧照中,我们看到中国娃娃面具上直垂眉心的厚重额发的经典发式,一对黑亮的单眼皮大眼睛充满恐惧,配着鲜艳的轮廓分明的丰厚双唇,赤裸背部,一条毒蛇正在添抿着她丰腴的大腿。与其说是情节所需的一个镜头,不如说是美国导演按西方人胃口精心设计的一个东方式的性感大特写。果然,这个东方娃娃的香艳镜头,令观众哗然。后来被印成电影海报传遍欧美和亚洲各地《巴格达窃贼》票房十分成功,成为当年好莱坞最卖座韵片子之一。黄柳霜也随之名声大噪,甚至成了电影杂志的封面女郎。
黄柳霜20岁不到,黄柳霜已参加了十几部好莱坞片的拍摄。她美艳的中国娃娃形象和成熟的演技,或者还得拜谢当时的默片时代对她的英语要求不太严格。她可以讲已是大红大紫,但是,她在好莱坞影业的最大成就,仅仅只是她在银幕上首创了美轮美奂的中国娃娃形象。有如当时的华人永远无法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一样,大红大紫的黄柳霜也从来没有出演女主角的机会。还有,她没有机会接到一个好的剧本。
黄柳霜的从影生涯,不幸正值美国社会种族偏见最强烈的时代。在美国人眼中,华人就是愚昧、麻木、尚未开化的劣等民族,所以在好莱坞片中都把华人描写为强盗毒贩、杀人放火、野蛮无理、狡猾残暴。影片中的华裔女性不是妓女就是女奴,唯唯诺诺屈从于命运和男人的淫威。
黄柳霜作为好莱坞第一个华人女明星,如果坚持要在好莱坞占一席之地,就只能屈从于按西方人的观念塑造出的中国娃娃概念:艳丽暴露,软弱及充满屈辱感。
这样的既定角色非但阻碍了她在演技上的进展,更给她带来来自华人社会的众多谴责和负面评价,令她成为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的替罪羊。连同为炎黄子孙的她的同胞,也对她曲解。她出演的电影在中国遭到禁映。
其实,黄柳霜是哑子吃黄连,有苦讲不出!面对强硬的种族歧视,她扮演的充满屈辱感的中国女子在每部电影中的结局总是死亡!以致当1936年黄柳霜回到中国探访家人时,中国媒体曾如此讥讽她--她的墓志铭上应该写上这是她一千次的死亡!一名上海记者更是直截了当地问她:"为什么要演这么多屈辱的东方女性。"黄柳霜的脸一下子红了。她回答道:"那不是我的选择。即使我不演,也会有其他演员去演。而我会失去仅有的那一点'中国人演中国人'的机会!"
好莱坞的种族歧视,令黄柳霜深感挫折。1928年她毅然离开了好莱坞到欧洲发展。
她在德国拍的影片《歌》(Song),给予黄柳霜前所未有的发挥空间,令她的知名度又大大提升了一步。1929年她主演的《唐人街繁华梦》,是她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为影片的宣传,她常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旅行,从小的明星梦终于实现了!印有她剧照的明信片在全球广为发行。她的东方娃娃情韵--清汤挂面式的直发配猩红的嘴唇,高耸的颊骨被视为富有东方情调的现代女性的代表。她的发型、化妆和服饰被英国少女们争相模仿。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伊丽莎白・泰勒出演的《埃及艳后》那一头发式,我们仍会发现与当年黄柳霜的发式十分神似!
她在欧洲待了三年。在这期间她学会了英国上层社会的英语,还能操流利的德语和法语,且略通意大利语和希伯莱语。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初,连中国摩登之都上海的现代女性,或许都没有黄柳霜这样的眼界和外语能力及只身周游欧洲的魄力。作为来自唐人街的洗衣女,黄柳霜的成就,应当是十分难得的!
旅欧三年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舍不下好莱坞梦工场的诱惑?感情?家庭?她又回到了好莱坞。同年,她参加百老汇舞台剧《On the Spot(闪光)》的演出。演出的成功说明她同样具备舞台剧的表演才能。《纽约时报》称她为"不可思议的纯情玉女"。在欧洲得到的盛名,令她得以与日裔男演员共同担当《龙的女儿》的主演。但祖国的同胞仍不理解她。当年的天津电影杂志对她的表演仍大加指责:"派拉蒙又用黄柳霜的妓女形象来羞辱我们中国人了!"
1932年首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好莱坞片《大饭店》拍摄完毕上映,以华人身份出演片中第二女主角的黄柳霜名字在上海海报上给隐去,她的剧照也未能在海报上出现。
她的从影生涯受到的最大打击,莫过于在据赛珍珠的《大地》改编的电影《大地》中的落选。她太钟情于剧中两个女性的重要角色,也尽了最大努力去争取。为了票房,为了维护大美国形象,她的期望最终还是落空了!说来荒唐,这两个中国女性的角色却由白人去演。而她落选的原因则是:"她太东方"了!
1937年,出演《大地》女主角的瑞娜凭此片获奥斯卡奖。如果黄柳霜当年争得这个机会,以中国女人之身演中国女人,或许,也会给奥斯卡奖创造一个传奇!
因《大地》而"受伤"后,黄柳霜远渡太平洋来到中国探望已从美国回台山老家定居的家人。故乡之行令她很激动,特别是在上海,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连带那些一向指责她的媒体,或许也被她亮丽的外形和诚恳的游子情所感动,对她十分友好。这样的欢迎令她感动万分。她动情地说:"当我在德国受到影迷欢迎时,作为在场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被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所淹没!能与广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
在上海、香港,她得到当时影后胡蝶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等的热情款待。毕竟,老百姓、同胞、艺术同行,是理解她的。上海作为有"东方巴黎"之称的矗立在亚洲的第一大都会,在卅年代时,思想文艺创作已是十分活跃,具备海纳百川广博胸怀的大上海抚慰了这位遍休鳞伤的好莱坞第一位中国女明星。当年的《良友》画报将她的像作封面,并对她作了专访,充分肯定她晋身好莱坞中华第一女星的成就。 这次寻根之旅对黄柳霜意义非凡,增强了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令她从长期的游离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飘忽所带来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我真希望我生在中国!"她由衷地说。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她写道:"虽然中国对我来讲是个陌生的国度。不过,我终于回家了!" 她也多次表达要学习中文和中国戏曲,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愿望。这次寻根之旅,唤醒了她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国之情。
由于父亲从小的教育,黄柳霜长在美国,但对中国深情难忘、在她打算回国探亲前,她开始恶补国语(她只会讲广东活)。应该讲她极有语言天赋,当年为拍一部德语片,她仅花四个月功夫就可以用德语对白了。掌握了普通话,她交了好多中国朋友,包括一代戏剧大师梅兰芳,还有影后胡蝶。
一路上她游览了上海、南京、汉口、天津、北平等地。购买了大量有浓郁中国风情的物品包括旗袍、绣花椅套等。
特别是上海令她流连忘返,在百代唱片公司,她选购了38张京剧唱片,其中有梅兰芳的"王宝钏"、"汾河湾",程砚秋的"回龙阁"等等。她深感中国京剧博大精深,表演精湛,十分值得电影界人士借鉴。说起来,早在1930年梅兰芳一行赴美演出时,黄柳霜就已竭尽地主之谊,陪伴在侧,盛情招待。
就在黄柳霜探亲回美国后不久,抗战爆发,她心忧如焚。在电影界的宴会上,在慈善机构的集会上,她多次发表演说,呼吁美国人民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并将自己在中国选购的众多珠宝首饰拿出来义卖,并将所得义款一分不留,于1939年汇回中国支持抗战。
1942年到1943年,正值宋美龄访问美国。在美国国会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宣传中国抗日,引起美国各界巨大轰动。在影都好莱坞,宋美龄也不失时机对三万听众演讲,令美国人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妇女有客观的了解。
在好莱坞的演讲台上,许多著名影星众星托月般簇拥在蒋夫人左右,惟独没有黄柳霜这位好莱坞唯一的华裔女明星的身影!黄柳霜为此十分失落。她确实想为报效祖国尽一份力!后来得知,恰恰是以蒋夫人为代表的"祖国"将她拒之门外。理由是,黄柳霜代表的是只有洗衣店、餐馆老板,黑帮和苦力组成的旧中国人形象。中国还有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他们才能代表新中国人形象。
由于她个性独立,这令她在自己家庭中也很难得到理解和支持。父亲潜移默化的传统教育,令成名后的她仍与家人住在一起。她十分注重家庭和亲情。当年每周150美元的高薪,令她成为家庭的支天大梁。全家八兄弟姐妹,除了她,其他都受过高等教育,是她负担了手足的教育费用,令他们终于能够走出唐人街成为蒋夫人眼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华人,而她自己,只能忍辱负重地在银幕上扮演唐人街上的旧华人角色。
作为美国早期的第三代华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归属一直令她十分困惑。美国白人视她为中国人,中国本土入视她为忘了祖宗的离经叛众的"蕃入"。事实上,她是美国生美国长的华裔。这种身份的不确认和东西文化的游离,令她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苦涩!
当她在好莱坞崭露头角时,父亲为阻断她的明星梦--这个聪明的华工第二代早就看出女儿这条明星路上埋伏的定时炸弹--想为她找个婆家早早将她嫁出去而安于相夫教子。已见识了唐人街外的世界的黄柳霜当然不肯遵循中国女子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训则。但是,她的明星身份,给她的婚恋也带来很多困难。
当时美国华人分两大类--唐人街和留美定居下来的精英华人。前者大多传统节俭保守本分,且文化程度低,就算黄柳霜不嫌弃他们,他们也不敢冒险娶这样一个拍电影的女子;后者多为专业人士,已打入白人主流社会,这些中西文化贯融的专业人士其实很合适黄柳霜的心怀,但他们往往是看不上黄柳霜这样的女人的。再讲她的独立个性和强烈的事业心,连她自己都十分担心婚姻会阻碍她的发展。在她的内心深处,锁定的婚恋目标还是白人男性。
她的初恋对象就是一个年纪大她两倍的足可以做她父亲的白人。他是电影制片人米奇・尼兰Michey Neilan,圈内出名的花花公子,成天沉迷于party,交女友。当时他每部电影的酬金已达12万5千美元,却常常一到手就花了精光!情窦初开的黄柳霜哪经得住这个情场老手的追击?与他很快坠入爱河。两人感情迅速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且计划去墨西哥完婚(因当时加州法律,华裔女子不能与白人通婚),但最后尼兰还是离开了她。原因还是加州法律,白人不能与华人女子通婚。想来这或者只是他感情厌倦的借口了。于是,银幕外的黄柳霜重复了她在银幕上扮演的华裔女子的爱情悲剧。
这次无情的伤害狠狠打击了黄柳霜。她这一生,始终没找到幸福的感情生活。
从1950年代开始,她大约四十几岁时,已基本上很少拍片,最多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制作。
影视作品
1919年 《红灯照》 首次登上银幕
1921年 《羞耻》
1922年 《海上灾祸》
1923年 《雷鸣的黎明》
1924年 《巴格达窃贼》(旧译《月宫宝盒》)扮演蒙古女奴一角而成名
《阿拉斯加人》
《彼得-潘》
1926年 《去唐人街旅行》
1927年 《天魔舞女》
《上海街头》
《中国鹦鹉》
1929年 《歌》 德国英国合拍片
《皮卡迪利大街》英国片
1930年 《爱情的火焰》 英国片
1932年 《上海快车》
1933年 《老虎湾》
1934年 《爪哇头》
1937年 《上海女儿》
1938年 《尸谏》
1939年 《中华女儿》
1942年 《轰炸缅甸》
《重庆来的夫人》
1960年 《冰国英雄传》
《琼楼春梦》
人物评价
本文标签属性:
黄柳霜:黄柳霜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