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差距 只有差异)(全国政协委员高金凤委员高金凤委员高金凤建议“隐性辍学”问题)

参加本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学校应当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理念,实现“育分”向“育人”的真正转变,有效缓解“隐性辍学”问题。“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议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理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建议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理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差距 只有差异)(全国政协委员高金凤委员高金凤委员高金凤建议“隐性辍学”问题)

文章目录:

  1. 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
  2. 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差距 只有差异

一、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

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

学生“人在心不在”“名在人不在”,“隐性辍学”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参加本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学校应当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理念,实现“育分”向“育人”的真正转变,有效缓解“隐性辍学”问题。

“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过去五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8%增长至95.5%,表明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隐性辍学”问题不容忽视。高金凤委员在当地调研发现,初中有10%-12%左右、小学和高中分别有2%-5%左右的学生处于“隐性辍学”状态。

分析发现,形成“隐性辍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不好、家庭教育缺失等;也包括一些学校受升学率的驱使,重“成才”轻“成人”,将精力主要用在高材生身上,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后进同学的教育管理,甚至对他们“冷眼相待”。

因此谨昌,对于“隐性辍学”问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制度、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高金凤委员提出将“隐性辍学率”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开发专业测评工具、建立“隐性辍学”学生动态数据库等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考核‘毛入学率’,不如考核‘控辍率’或者‘巩固率’更有价值”。从用好考核指挥棒入手,加强对“隐性辍学”问题综合治理,这项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各相关学校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措施,为所谓“差生”送去实打实的关怀和温暖,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长处与优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隐性辍学”学生将心“扎”在学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治理“隐性辍学”问题,各学校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牢“有差异无差生”观念,转变育人方式,实现从 “育分”走向“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通过家庭教育令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今年的最高法、最高检“两高”祥拿扒报告显示,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细致的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越织越密,为控辍保学作出了积极贡献。各地法院、检察院应继续加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力度,与公安、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学校加强联系协作,共同督促“隐性辍学”学生家长依法履责。同时,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建立完善结对关爱体系,对“隐性辍学”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品行不端者实行“点对点、面对面”教育感化,引导他们重回正轨,一路健康成长。

治理“隐性辍学”问题,既是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同向发力,坚持政策、制度、措施并举,营造更加充满爱心的校园氛围,形成综合治理“隐性辍学”问题的强大合力,定能早日敏伍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差距 只有差异

文/刘宝玉

常言道:人不同人,木不同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智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人。正是万物的差异构成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可以说,没有差异不成世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尽情地享受着人与自然界其他万物的差异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一方面却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领域拒绝、扼杀着众多青少年身上所存在、所表现出的超出或有异于家长与学校“培养目标”和“期望”的“差异”。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施教理念的落实,对于每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特殊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势必引起诸多的不良后果。

所谓差异就是差别,内容与形式的不同。人类差异的表现形式有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群体中每个个体之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个体自身发展各个方面的不均衡性。导致青少年个体差异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 ( 如遗传因素等)、环境因素( 如成长环境、父母抚养方式等)、教育因素( 如早期教育的时间、程度、方式等)、主观能动性因素等。青少年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儿童发展的生理差异、儿童发展的心理差异、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差异和儿童发展的环境差异。

仅就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差异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言,青少年发展是以一定的生理作为基础的。如果青少年个体感觉、肢体等生理方面有缺陷,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自不必多说,教育工作者也会认可这些青少年个体差异存在的现实和个体生理差异导致的发展差异结果。关键是有些并非显著的生理差异也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学习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出现差异,而这些往往是不被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上,仅仅青少年生理差异中的“个体信息感知的差异”就会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出现一定的差异。例如青少年的个体视觉感知存在差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看与不看的差异,同样都坐在教室里上课,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有的青少年能专注地看着老师讲授,而有的青少年则可能“开小差”而没看,这样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会产生差异;在看老师讲课的儿童中,受视觉能力的限制,有的儿童能看到或看清楚老师的讲课,而有的儿童则不能清楚的看或没看清楚,二者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不相同;在看到的青少年中,受已有认知水平尤其是视觉水平的影响,有的青少年看懂了,而有的青少年却没看懂,二者之间学习结果就会存在差异性。由此可见,同样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仅在看的方面就有如此多的差异。以上所述仅仅是诸多的青少年个体差异中的冰山一角。正是由于差异,才导致人与人之间形式(外表或身体)的不同和内容(内在或心理)的不同,个体在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化的过程中,心理的不同又导致了个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所以,对教育来说,儿童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奠定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为因材施教彰显教育效烂让果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差异提供了科学的素材。建立在大脑科学和进化论基础上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元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人还可能有第九种智能,即“存在智能”,也就是对于为何要生、为何要死,何谓美、何谓爱这些人生大问题进行探求的能力。加德纳强调指出:人人都有至少上述几方面的智能,但是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智能方面是有差异的,没有各方面智能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存在不同智能方面的差异。我们传统习惯上所说的“智能”,往往仅饥碧局指第一、第二种智能,而这两种智能正是现在学校用以衡量学慧谨生智能的重要标准,也正是现在学校用以判断学生优、差的主要尺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正所谓“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良马行千里, 耕地不如牛”,器物各有专用,人物各有短长。为此,我们必需承认人的差异,正视人的差异,尊重人的差异,因势利导地发挥好个体差异的优势,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试图或强行消除差异。

当我们认识到由于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导致了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差异的存在这一事实后,当我们了解到人的智能的多元性及其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应油然而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论断,应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施教理念、施教行为之中。“差生”不差,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传统和现在学校单一评价模式和单一评价标准衡量的结果。事实上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在某一特定的方面或某一特定的时段与一些用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衡量为“优秀者”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事实上,被传统和现在一些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评价标准判为“差生”的青少年中,则有不少可能成为“爱迪生”或“爱因斯坦”。6岁入学的爱因斯坦,在老师眼中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他经常因为成绩不好被留在学校不准回家,直至被学校开除,这样的“差生”却成了享誉全球的思想巨人。8岁入学的爱迪生, 被老师称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说他理解能力差,听不懂老师的话,最终被迫辍学,这样的“差生”,日后却成为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的伟大发明家。牛顿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被人当成劣等生,常遭同学欺负,这样的“差生”却成了全世界公认的科学家。研究表明,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拜伦、海涅等,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子,他们小时候无一例外的都曾被认定为智力低下或平庸无奇。在中国 钱伟长当年考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共考了25分,物理仅考15分,但中文和历史却各考了100 分,突显了其文科的优势,抗战爆发后,他想转理科,经过刻苦努力,后来成了著名的导弹专家。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中文、英语成绩极佳,被破格录取,后来成了大文学家。数学大师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还曾有过不及格。郭沫若中学语文也曾有过不及格。袁隆平中学时代数学成绩一直不及格,却成为当今享誉世界的水稻杂交之父。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以其精湛而优美的舞姿叫绝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而表演者都是聋哑人。“差生”不差! 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再次告诫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量“差生”的出现,主要是学校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的单一,教育教学观念的偏差,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不当所致。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应如何应对中小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呢? 首先,我们应当真正全面地认识了解每一位教育对象的长处和短处。掌握每一位教育对象的智能类型和优势智能,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同类项”,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坚持“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所能达到的卓越成绩。“因材施教”这一传统而又现代的话题,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又要求教师施教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智能类型。诸如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优势学生, 又要兼顾劣势生。此外, 为发展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在选择教学方式时, 要尽可能做到多元化。例如:同样的语文课,可采取分组施教的方式,对言语智能优势的学生,可采取相互讨论,踊跃发言的方式,而对运动智能优势的学生而言则可以使之在活动中学习。其次,要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现状。另外,要积极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应开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创造适合其个体优势展示、发展的空间。此外,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真诚地关爱每位学生,以自己的博爱激励每位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以自己的博爱唤起每位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学生的感情因素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绩效影响巨大,永恒的师爱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这一观点应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究、论证的永恒的课题。

(河北省唐县实验中学系新学校会员,本文来自《基础教育参考》,作者刘宝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议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议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理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建议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论文

上一篇:小男孩与小老虎(小男孩与小老虎的故事)
下一篇:上海七旬爷爷控制饮食20年帅到逆生长,你有危机感了吗?(如何减缓衰老?15个逆生长秘诀,让你常保年轻活力)(上海七旬爷爷控制饮食20年帅到逆生长秘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