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船只——新埔洋号排水量35万吨 说到中国最大的船只,肯定是非新埔洋号莫属了,它由中国中船集团建造,于2010年下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货轮之一,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35万吨以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船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船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中国最大的船 新埔洋号满载排水量35万吨(相当于5艘辽宁舰)
说到中国著名的船只,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它算的上是一艘中型船舶了,但要与中国最大的船只比起来,这真的不算什么,目前中国最大的船名叫“新埔洋”号,它的满载排水量35万多吨,堪称是船舶界的“巨无霸”。
中国最大的船只——新埔洋号排水量35万吨
说到中国最大的船只,肯定是非新埔洋号莫属了,它由中国中船集团建造,于2010年下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货轮之一,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35万吨以上,光是它的甲板长度就达到了333米,宽60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3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大家可能对于这艘船的大,没有什么概念,就给大家做一个对比,就拿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来说,它的满载排水量为6.7万吨,而新埔洋号排水量相当于辽宁舰的5倍还要多,光是船体高度就将近30米,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如果再算上它的甲板上的6层高度建筑的话,只会更高。
新埔洋号不仅有着巨大的体型,而且它还能够装运超多的货物,一次可装载原油30.8万吨,为了保持足够的航程,它一次性可装载燃油6000吨,可以连续航行60天,航程达到了4万公里,这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一周。
看完了中国最大的船,那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船是谁吗?它就是诺克·耐维斯号远洋货轮。
世界上最大的船——诺克·耐维斯号(长458.45米)
诺克·耐维斯号,它又被称为“海上巨人号”,是世界上最长的船只,同时也是最长的人工制造水面漂浮物,船体全长458.45米,舷宽68.86米,体积超过65万立方米,属于超大型的原油运输船,1976年开始建造,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建造完
二、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
航空母舰
独木舟
先秦时期的造船从“伏羲始乘桴〔fú浮〕”(《物原》)和“伏羲氏刳〔kū枯〕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传羲说来看,最早的船只——筏和独木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问世。大自然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我们祖先的思想。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常常过河。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结果,不但没有沉下去,而且木头还把人托出水面。这样,人们就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后来,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我们的祖先在造出独木舟的同时,还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载着人行驶在水面上。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独木舟和筏是远古祖先最简陋的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有了这样的渡水工具,我们的远古祖先就能进行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木筏和竹筏
船舶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出现的木板船叫舢板,原名“三板”。顾名思义,可以推测它最初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就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合而成。几千年来,人们在实用中不断对三板船加以改进,逐步使它完善,并且不断有所创新,导致了千姿百态、性能优良的各种船舶的产生。除了舢板这种单体木板船外,当时人们还受木筏制造原理的启发,造出了舫(〔fǎng访〕,《说文》:“舫,并舟也。”),把两艘以上的船体并列连接起来,增加了船的宽度,提高了船的稳定性和装载量。“舫”也称“方”、“枋”、“方舟”、“方船”、“枋船”,有时也写作“航”。它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绳索把两只船捆在一起。后来,又演进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两只船上,用木钉、竹钉或铁钉钉在一起,两船之间也保留一定间隔,而不一定要船舷跟船舷紧靠在一起了。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候的专用船。周代对乘船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乘坐“造舟”,诸侯乘坐“维舟”,高级官员乘坐“方舟”,一般官吏乘坐“特舟”,普通百姓只能乘用“桴”。“造舟”由多只船体构成,“维舟”由四条船构成,“方舟”由两条船并成,“特舟”是单体船,“桴”就是木筏和竹筏。
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手段,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艅艎〔yúhuáng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án船〕”等多种舰艇。艅艎又写作“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据古书记载,艅艎船首绘有鹢〔yì益〕鸟的图案,有优良的航行性能。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有较高的航行速度。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的。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时的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
“蒙冲”、 “赤马”、“飞云”各领风骚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楼船,顾名思义,就是有楼的船,高10余丈,甲板上建楼数层。每层都有防御敌方射来的弓箭矢石的女墙(即矮墙),女墙上开有用作发射弓弩攻击敌方的窗孔。为了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上皮革。楼船这个庞然大物上还遍插旗幡,刀枪林立,以壮声势。1975年,在广州发掘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的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以同时建造数艘重量达五六十吨的木船。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今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秦汉的造船工场。如长安城西的汉朝昆明池造船基地,周长达40里,有时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
大福船
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郑和宝船
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船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船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中国船只:中国船只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