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东洋南洋是怎么划分的(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说"西洋",不说"南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洋东洋南洋是怎么划分的(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说"西洋",不说"南洋"?)

文章目录:

  1. 西洋东洋南洋是怎么划分的
  2. 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说"西洋",不说"南洋"?

一、西洋东洋南洋是怎么划分的

关于西洋、东洋和南洋在中国历史上的的存在是非常久远的了。先说西洋,早在唐代就有从欧洲过来从事贸易的记录,宋元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波罗,不但到了中国(当时的元朝),还定居长达17年之久,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外籍官员。

我们所知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很早就传入了欧洲,分别是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印刷技术。而且,最早并不是四大发明的称呼,而是三大发明,是意大利数学家杰母罗.卡丹在1550年时期提出的,这就说明,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有过频繁接触。当然了,那时候的欧洲还不是现在体系完整、还处于城邦国家阶段,因此,是没有西洋这个专属名词的。

例如清朝,西洋人(洋人)在清政府中就有过任职的记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中国经历了明末清初两代,尤其是康熙年间官至一品,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清朝历史的大半时间里,并没有对西方显示出来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军事技术及成熟的工业技术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反而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我迷醉的精神世界里。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熟悉一个桥段,面对不肯行下跪礼的洋人代表,连刘墉这等人物都迷恋于洋人缺块骨头,所以史称蛮夷。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华大地已经愚昧到何种地步?由此可见,日后被以英国入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西洋这个专属名词的出现并被广泛特指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个时候由于欧洲列强入侵。

由于英国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外强中干的清政府大门,清朝统治阶级对西方的态度由极端看不起迅速转化为极端的恐惧。

一个英吉利不过是撮尔小国,没成想,又来个英法联军。原来这个世界上不给天之骄子面子的有这么多人,而且貌似一个都惹不起。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一顿乱捶,给打跪了!

膝盖软了,就站不起来了,因此蛮夷这个词也就成为了阿Q的自我陶醉,面对凶狠的洋人老爷可是不敢这么说的。

要说好处也不是没有,英法等国的入侵,多少也让闭得太久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知道了世界原来这么大……

既然洋老爷是从西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为了表示友谊,干脆起个响亮的名字就称为西洋吧!

而像火柴称为洋火、布称为洋布、那个时候,但凡是坐着船从西边来的洋人,统统称为西洋人,西洋这个地理名词也就成了先进的代名词,最主要的,这个尊贵的称呼里,多少还透露着尔不过蛮夷!的味道,也算是清政府统治下的最后的坚强!

南洋的记录大多出现在中国古典书籍中,存于文献比较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是明代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沿途对南亚国家的描述了。而这样的划分,不得不归功于当时先进的导航设备指南针的应用,能够清晰、准确的记录这些国家所在位置和所处环境。同样的,最初的南洋并不是指的单一国家,而是对一个地区的统称。

清朝末年,受列强殖民统治,沿海一带很多人被欺骗去海外打工,而打工地点大多数是在南洋国家,这里面新加坡是主要橡胶林种植地,因此,南洋也被特指为新加坡。而我国后来分布在全世界的华侨也都是那个时候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其中又以新加坡为重,即便是到了现在,新加坡90%的人都是华人后裔,汉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80年代我国曾拍过一部有关当时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电视剧《雾锁南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着看一下,很不错的。

东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专属词汇的出现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大家可能发现了,当时只要是能欺负我们的,只要是需要坐船过来的,我们都会在方位词后加个洋字。这个字既有外国人意思,也有大的意思。对于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自然也就根据他的地理位置称其为东洋了。而且,这个词汇属于中国特有。

可以说,西洋、南洋、东洋的真正划分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在大清的腐朽统治下落后了,即使到了现在,还有很多人站不起来呢!

二、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说"西洋",不说"南洋"?

  首先 西洋:印度洋沿岸,及经由印度洋到中国的欧洲。如“郑和下西洋”、“西洋镜”。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然而,郑和下西洋究竟是由于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引起的?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1405年,而准备这次行程则是1403年,也就是说, 朱棣刚刚登上皇位,就举全国之力投入了这个庞大的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追寻据说是逃亡海外的朱允。这一点,在《明 通鉴》中是有记载的,也是诸多看不起郑和下西洋的学者的主要依据。

  例如,《明通鉴》就称:“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考,上命(郑)和踪迹之。”

  其实,建文七年(公元1402年)七月十三日当朱棣打入南京时,皇宫正陷入一片火海。太监报告说发现了皇后和太子已经烧焦的尸体,另外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应当就是惠帝。

  然而,五天以后,也就是七月十八日这三具尸体埋葬之后,朱允 已经逃走的谣言还是四处弥漫。朱棣为巩固自己的皇位,一是大开杀戒,处死那些拒绝承认他的官员及其家属;二是修改历史,宣布“建文年号”不复存在,而是把朱元璋的年号一直延长到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三是宣布迁都北京,大肆兴修紫禁城,重新修整大运河;四是镇压反叛势力,例如建文皇帝的顾命大臣黄子澄在苏州组建“勤王”军队遭到镇压;五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消弭惠帝流亡海外这个造成政局不安的政治谣言,并且通过这支举世无双的壮观宝船,向那些可能藏匿废帝的番邦君主宣布,只有朱棣才是天朝皇位的真正拥有者。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壮举,云南大学教授熊思远更赞成主要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倘若宝船船队的出使,是为调查惠帝逃亡海外的传说,那么古里就是开始寻觅的最佳地点。这显然不合情理。而如果把此次远航看作是纯粹的外交活动,似乎也难成理由,因为在此之前,也就是朱棣登上皇位的1403年,成祖已经派遣了一波使团前往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以及印度的柯枝,宣示他已经得到了大明帝国的皇位,且包括日本幕府王室等也派使臣到南京朝见过朱棣。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明成祖朱棣要派遣这支举世无双且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高级瓷器、精致漆器以及精湛艺术品的庞大船队出使大西洋呢?结论只能从明成祖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宣德化,而怀柔远人”是其一个重要的目的,但更主要的还是开展对外贸易,尽管它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焦海涛)

  明朝开国已近半个世纪,洪武皇帝平定了传统的华夏天下。

  30年间努力恢复国力,农业经济繁荣,专制政权强大。一切都准备好了,“靖难之变”后,永乐皇帝登基,扩张时代开始。江苏太仓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公元1405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力量可与大明帝国争雄。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

  明朝开国已近半个世纪,洪武皇帝平定了传统的华夏天下。30年间努力恢复国力,农业经济繁荣,专制政权强大。一切都准备好了,“靖难之变”后,永乐皇帝登基,扩张时代开始。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王景弘率领大明皇朝的船队七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到亚丁湾,泛海九万里。

  

  江苏太仓是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的闻名遐迩与郑和紧密地连在一起。至今在太仓境内,留下郑和出港前朝拜过的天妃宫,留下城内孑遗的打铁釜、铁锚弄等古迹,这些都铮铮有力地告诉着后人:这里承载着许许多多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信息,还有更多至今待发掘的有关郑和的遗迹。

  正如“重走郑和路”的记者范春歌所说:“太仓的强项,第一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这是打‘郑和牌’,我觉得这是一张‘王牌’。”

  郑和与刘家港曾经载入史册,写进教科书。这是铁定的历史事实。因此郑和是太仓打出的一张“王牌”,纪念郑和太仓人更是责无旁贷。

  600年前,是郑和航海出使把太仓带到世界各地。太仓人的祖辈曾亲眼目睹过郑和的风采,其祖先们还参与过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曾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热血和生命。今天,长江口的“第一港”太仓港,更是“百舸争流,千帆进发”,数百年前的“六国码头”,正在建设成“百国码头”。

  他们用大手笔告慰郑和的英魂。郑和,早已在太仓人的心目中挥之不去。

  近年来,太仓市对郑和的遗迹进行发掘整理,正在加紧重新建造郑和博物馆、郑和公园、郑和广场,并在长江口矗立起巨大的郑和塑像,重修天妃宫等与郑和有关的古迹,并已将太仓城北路更名为“郑和路”。

  

  纪念郑和,是太仓人永远的情结。如今,太仓乃至江苏请来“郑和”当“大使”。太仓的“第一港”,太仓的知名度,与当年包括郑和在内的先辈先贤们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600年过去了,似乎很遥远了。许多事情容易被历史所淡化,雁过无痕,乃至遗忘。但是,郑和的名字,仍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熠熠生辉。

  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历史的回报。太仓再次引起海内外研究学者以及投资商的极大关注,这是郑和名人效应的显现,也是对太仓的回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文标签属性:

西洋:西洋参粉的功效与作用

上一篇:四川热到全国第一(四川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下一篇:台湾人现在大部分说什么语,去台湾旅游需要学台语吗(民国时期的文字就是繁体字吗?)

为您推荐